第03版: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融合发展

□ 孔令婷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发挥着理论基石的重要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从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胜利到数字经济时代的弯道超车,从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创新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以独特的实践逻辑重新定义着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通过三次重大理论飞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突破了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理论预设,在农业大国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其将市场经济从制度属性中剥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论体系,同时在数字文明时代重新定义了现代化的价值坐标。这种理论创新遵循着“实践突破—理论总结—制度定型”的演进逻辑,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形态,其内在逻辑与价值取向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土壤。这种理论基因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目标的继承与创新上,更彰显于方法论层面的高度契合,形成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例如,在价值目标层面,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理想社会形态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并消解阶级对立与异化劳动,而中国式现代化将这一抽象价值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共同富裕实践,实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在方法论运用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方法论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继承与发展,其核心在于运用矛盾分析法与系统性思维把握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中国式现代化将这一原理转化为“社会主要矛盾”引领发展的实践范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系统规则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展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则以公有制与市场作用的辩证统一为核心,在强化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释放了市场资源配置效能。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则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升华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引擎,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的传承与创新,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遵循,也不是对西方现代化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历史辩证法指引下开辟的新型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融合发展仍需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持续深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魂更好地寓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之体,最终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频共振中,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山东省栖霞市委党校)

2025-04-3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353.htm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融合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