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钢琴教育探索“文化转译”新范式

□ 丁伟

全球化浪潮催生的文化多样性正在重塑艺术教育的价值坐标系。作为源自西方音乐体系的钢琴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既承载着普世审美价值,也面临着文化身份重构的挑战。如今,高校钢琴教育已经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材研发、智能教学系统开发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趋势,高校钢琴教育要加快解决技术理性与文化自觉的二元困境,主动融入多元文化要素以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基因的钢琴教育体系,让钢琴艺术教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对话世界文明的媒介。

重构钢琴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富含文化属性的课程内容。传统钢琴教育教学基于西方经典音乐体系,文化视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本土文化认同相关的价值导向内容较少,对学生的文化认知拓展和文化认同理解等素养的培育效果略有不足。对此,高校可从钢琴专业课程内容的重构出发,导入更多文化性课程内容,以夯实钢琴教育的文化根基。高校可在原本钢琴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拓展类文化课程,如“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钢琴音乐中的文化符号”等,侧重理论教学,带领学生梳理不同文化体系中的钢琴艺术形态。如带领学生对比分析贝多芬奏鸣曲中严密的声部布局与中国古筝曲里婉转的旋律走向,引导学生思考西方钢琴音乐的结构理性与东方音乐的线性思维。在高阶(如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高校可增设比较音乐美学课程或研究项目,如东方意境美学与西方结构主义音乐比较研究、中国文人音乐观与浪漫主义情感表达的跨文化阐释等,引导学生突破单一美学体系的认知局限,指导学生在掌握钢琴演奏本体的同时,运用比较美学方法论解构不同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思想,从而提升跨文化音乐理解能力。同时,高校应积极建设多元文化曲目库,将不同文化区的钢琴音乐纳入教学拓展范畴,打破欧洲古典音乐为主导的传统壁垒,鼓励学生在研究和训练中接触东亚传统调式、非洲节奏韵律、拉丁美洲民间音乐等多元风格,从而建立全球艺术视野。

实施沉浸式文化教学策略,建立递进式文化转译机制。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可从不同环节有机导入跨文化内容。在技法训练时,教师可结合具体技法阐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民族审美取向等。如德奥学派指尖控制技法具有严谨性、法式印象派的手腕悬浮技法体现流动性、俄罗斯学派手臂重量传递技法则蕴含着戏剧张力等,教师可选取此类具有标识的触键方式作为文化教育切入点,在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和学习这些技法的同时,向其揭示技法背后所传达的民族审美倾向。当学生建立起技法与文化形态的认知桥梁后,教师可顺势转向更具系统性的作品解析,在宏观音乐结构中探寻文化基因的表达逻辑。教师可以选择主题接近的两个国家的钢琴曲作品,在作品对比分析中构建跨文化交流场域。如选择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与赵晓生的《太极》两部作品,先后播放作品之后与学生一起对作品特色进行赏析。在赏析《田园奏鸣曲》时可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西方浪漫主义对自然的具象描摹;赏析《太极》时则应从独特的散板节奏与五声调式中探讨东方道法自然的抽象哲思。这种对比赏析不仅能深化学生对音乐本体的理解,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语境下艺术家观照世界的独特视角。而文化认知的深化会催生创作冲动,当学生积累足够多元的音乐语汇后,教师则可从艺术创作视角出发与学生一起进行钢琴曲改编,如以《二泉映月》《百鸟朝凤》等兼具民族韵味与旋律张力的作品作为蓝本,指导学生运用钢琴的多声部特性重构作品旋律,在改编中解码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基因。

创设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钢琴艺术实践场景,搭建文明互鉴平台。钢琴教育离不开钢琴演奏实践,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可设计多种具有跨文化特征的钢琴演奏项目,通过演奏实现不同文化区音乐语汇的对话,让音乐成为文明交流的媒介。高校可组建一支跨文化器乐演奏团队,结合钢琴器乐及其他国家典型器乐如印度西塔尔琴、日本尺八、阿根廷手风琴等,定期开展主题演奏活动,如每学期聚焦“一带一路”沿线文化、海洋文化等文化主题设置音乐会,鼓励演奏团队结合文化主题原创或改编曲目,通过钢琴音乐与其他不同乐器的音色对话展现世界音乐的交融之美。高校还可与海外艺术院校建立云端创作机制,鼓励钢琴专业师生与海外钢琴演奏家、学习者线上协作创作,合作探索跨文化的钢琴艺术实践,如联合编创融合中国古琴韵律和西方印象派风格的即兴钢琴组曲,或者针对某一文化圈的音乐母题进行钢琴艺术重构,如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乐舞转化为钢琴音画等。此类多元文化特色的钢琴艺术实践,可以钢琴音乐为纽带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在深化美育内涵的同时,推动学生更深入认知和认同世界文化多样性。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推动高校钢琴音乐教育改革,需要着重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转译者的自觉意识,使其主动了解和思考文化多样性对钢琴艺术发展的影响,并通过本土音乐文化与钢琴音乐的互动培育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为此,高校应构建融合区域音乐文化赏析、跨文化音乐比较分析、跨文化即兴创编实践等环节的音乐教育体系,鼓励学生在多元音乐文化的对话中探寻个性化表达路径,并使其在掌握跨文化音乐语言体系的基础上立足本土音乐基因进行当代诠释,从而培养兼具高水平演奏技巧、开阔文化视野和坚定文化立场的钢琴人才。

(作者系咸阳师范学院讲师)

2025-04-3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355.htm 1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钢琴教育探索“文化转译”新范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