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三全育人”破题实践 多重维度精准育人

——浅谈高校体育与资助育人的协同发展模式

□ 王彩霞

“三全育人”理念,指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性育人思维,成为指导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实施的重要抓手。在高校育人实践中,体育教育侧重培育学生体育技能、锻炼其健康体魄,而资助工作则侧重通过经济帮扶促进学生成长。基于“三全育人”视角,高校可探索体育教育与学生资助工作之间的联动效应,构建二者在目标、内容与方法上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实现体育教育与学生资助工作的协同育人。

“三全育人”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和全方位渗透。基于“三全育人”审视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资助工作,可以发现二者虽然在育人路径上各有侧重,但内在育人逻辑高度契合,即二者核心目标都指向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校方和教师需通过系统的体育项目课程和技能训练,强化学生体质健康,塑造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规则意识和坚韧意志力等;在资助工作中,校方则主要通过勤工助学岗位、无息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等经济帮扶举措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和感恩意识。可以看出,体育教育工作与学生资助工作都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其中体育是以“体”为切入点进行育人,更具有实践性特征;而资助工作以“扶志”为切入点进行育人,更注重价值观引导与精神激励。因此,高校体育工作与资助工作之间既具有目标一致性,也具有内容互补性,二者协同育人有着充分可行性。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高校需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出发实现体育与资助工作的协同育人。

以全员育人为基础建立协同育人共同体。聚焦体育教育工作与资助育人工作的协同,高校可建立一支校领导牵头、体育教学部和学生资助中心参与的跨部门协作小组,专门负责统筹体育工作和资助工作。其中,体育教学部成员主要负责设计体育活动载体,资助中心则要筛选资助帮扶对象。在建立协同组织后,高校还可打造育人主体多元网络,让体育教师、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育人工作。例如,体育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兼任励志导师,主动与学生展开交流,或为其制定个性化的体育发展计划;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则要在细致了解学生具体困难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并将资助激励融入体育活动设计;校方可以联合体育品牌设立公益性质的体育助学基金,专门资助在体育方向有突出能力的学生。通过全员参与,高校可以将体育育人力量和资助育人资源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扶体质”与“扶心志”的双重目标。

以全过程育人为主线构建协同育人链条。高校可围绕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阶段设计不同层次的协同育人方案,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特征的育人内容。在学生初入高校的新生阶段(大一上学期),跨部门协作小组可同步开展学生体质与经济情况双评估工作,选出体质水平较差且家庭经济情况特殊的学生群体,为其建立“体育—资助”动态数据库,同时定制“运动康复计划+助学套餐”。进入在校培养阶段,高校需展开动态干预和实施激励举措,如设定体育励学积分机制,鼓励学生每日完成体育锻炼打卡、定期完成体育志愿服务或参与校园体育运动会等活动累计积分,积分每学期结束可自行选择兑换助学基金、购买运动装备或者获得体育选修课优先选择权。体育教师则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贫困生群体开设体育兴趣班,着重围绕体育心理健康、运动减压等课程内容展开轻度的教学工作,帮助贫困生通过运动缓解日常压力。借助贯穿学业周期的协同育人链条,高校可实现体育教育与资助育人的深度耦合,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体育资源,助推其健康成长。

以全方位育人为框架创新协同育人载体。围绕体育教育和资助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可分别从课程设计、环境建设等方面搭建协同育人生态。课程始终是高校育人工作实施的主要阵地。高校可开设兼具体育特色和资助育人需求的通识类课程,将体育精神与资助育人理念融入课程内容设计。例如,开设《体育精神与人生发展》通识课,以体育竞技案例向学生传达体育精神,同时结合资助育人案例,引导学生将体育精神内化为自强自立、永不言弃的人生信念。高校还可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价值,营造体育公益属性的校园文化氛围。例如,在运动场馆、体育宿舍等公共区域设立“体育励学”宣传板,集中展示本校受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磨炼精神品格和健康成长的典型案例。对于在体育和公益领域表现突出的受助学生,高校还可额外进行表彰以塑造榜样,并通过校园媒体传播其奋斗故事,鼓励更多受助学生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课程浸润与环境涵育的双向联动,高校可以体育精神唤醒受助生内生动力,又可借资助育人载体培育受助生社会责任,实现扶困与扶志的有机统一。

高校体育与资助育人的协同发展需以“三全育人”作为行动纲领,在全员参与育人中构建全过程覆盖、全方位渗透的协同育人模式,将体育教育的实践导向与资助工作的精神引领深度融合,达成锻炼学生体魄、铸就学生品格、培育学生素养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育人模式在回应“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同时,有助于推动高校育人工作从分散施策向系统集成转型,最终形成更加精准化的育人方案,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2025-04-20 ——浅谈高校体育与资助育人的协同发展模式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204.htm 1 “三全育人”破题实践 多重维度精准育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