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啟恩
藏医学对疾病的分类别具特色,其根据不同的依据和诊治需要,分别将疾病分类成2种、3种、15种、74种、404种、1616种和随机不限量分类。不同的分类都具有相应的疾病认识和诊疗指导意义。
藏医学中的疾病是指在饮食、起居、时令季节和心理精神等诱因作用下,使依赖于机体并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隆”“赤巴”“培根”三种基本因素,即“三因”发生增多、减少和功能紊乱而引发的对机体有害的各种变化。
为认识疾病的需要,藏医学以“总-分-总”的逻辑思维,将疾病分类成不同的种类和数量。依据“三因”单一性增多、减少或功能紊乱,将疾病分类成“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3种,简称“三病”;根据“三因”内部15种子类的增多、减少或功能紊乱,将疾病分类成相应的15种,简称“十五病”;根据“三因”单一性、复合性和混合性增多、减少或功能紊乱,将疾病分类成74种;根据“三因”病变情况、疾病的主次性、发病部位和疾病性质,将疾病分类成404种;根据疾病是否需要干预治疗和转归情况,又将疾病分类成1616种,即分别对以上基于病因、性质、部位和主次分类的每一种疾病进一步细分成先天注定类疾病、心理精神类疾病、虚幻类疾病和后天获得类疾病等4类,形成1616种疾病。
以上先天注定类、心理精神类、虚幻类和后天获得类等4类疾病都具有各自特征,虽然有些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目前尚不清楚,但在医疗实践中却很常见。其中,先天注定类疾病在藏医学中被认为原则上不可治愈的一类疾病,在现实医疗实践中即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也不能阻止其进程,为治而不愈类疾病。心理精神类疾病是指一般无明确病因,药物治疗等常规医疗干预措施对其无效,但可通过心理安慰和精神调节等非常规心身综合干预措施治愈的一类疾病,为心理或精神类疾病。虚幻类疾病是指似是而非、虚虚实实,虽然有明显疾病表象,但不采取治疗措施也能自愈,如给予合理的干预措施则能加快其自愈速度和康复进程的一类疾病,为不治自愈类疾病。后天获得类疾病是指有明确病因和症状,实践中需根据病因和症状及时进行相应药物和外治等干预治疗,只有采取及时合理的常规治疗才能完全或不完全治愈,否则病情会进一步发展和恶化,甚至会导致死亡的一类疾病,为可治愈类疾病,通常医生需要诊治的疾病主要是此类疾病。藏医学这一疾病分类和治疗理念,在应对当前有些疾病是否需要治疗,如何防范过度治疗,以及在心理干预治疗和安宁疗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症状,藏医学可对疾病进行随机和无限分类,无固定名称和数量限制。但无论怎么分类或分类成多少种,最终藏医学又将所有疾病归纳成寒热2类,即寒病和热病。
这一疾病分类表明,藏医学通过“总-分-总”的疾病分类思路和模式,引导学习和实践者用“总结-推理-归纳”的思路去认识和掌握疾病,在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同时,培养学习者的辩证思维和归纳能力,以便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能够发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精准施策和个性化治疗目的。
(作者系青海大学藏医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