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促进农村消费升级不容忽视

□ 朱文博

在新发展阶段,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消费升级、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已经成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从现实对比看还是从理论潜力看,未来中国农村消费存在较大的发展升级空间,需要通过提高消费意愿、升级消费结构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三方面的针对性对策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推动农村居民乃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提升消费意愿

收入水平滞后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会降低居民消费意愿、制约消费升级,是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水平落后于城镇居民的主要原因。因此,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潜力释放的重中之重是保障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健全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

从增收视角看,需要在多措并举扩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依托于产业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稳定提高农村居民的当期收入和预期收入。对于农民工群体,要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使农民工群体的“市民化”过程更加顺畅高效,要依托城镇产业稳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对于农民群体,要依托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增加农民在农村的非农就业机会,同时将产品增值留在农民手中,建立以农民为核心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从社会保障视角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能够降低农村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进而改变消费预期,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充分利用脱贫攻坚阶段形成的人才队伍、组织机制、创新性模式,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阶段进一步聚焦就业、养老、医疗和教育,逐步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在财政资金支持下,建立集养老和医疗于一体的新型养老社区,并通过公益岗位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对有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降低家庭抚养成本。

升级消费结构

当前全中国已经实现了全体居民的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等生存性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居民的饮食、穿衣和住房等基础性消费也有所保障。但是受限于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眼界视野,农村居民仍旧保留着传统消费理念,导致基础消费品的质量不高、使用年限长,已开始显现出无法适配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社会和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困境。因此,需要通过转变提高消费理念和促进耐用品更新换代来升级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在消费理念转变提升上,要充分发挥城镇示范效应,促进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向农村居民宣传现代新型消费理念。消费理念的“新”主要表现为致力于质量改善。食品消费的质量改善在于注重食物的健康营养特性,在农村地区强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宣传和普及,推动农村居民高盐高油高脂的饮食方式向膳食均衡的方向转变;衣着、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的质量改善在于注重优质品牌、优质产品,需要增加开展品牌商品下乡进村折扣活动的频次,通过向农村居民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刺激农村地区消费升级。

在耐用消费品方面,消费理念改善亦可促进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但是更新换代的商品类型和换代方向需要重点把握。商品类型要聚焦在家电、家具、家装和汽车上,换代方向在于推动家电产品的轻薄化和智能化,实现家居家装的健康舒适和绿色环保,鼓励汽车向低碳环保方向更新换代,遏制高价值汽车的攀比消费风气。

完善配套基础设施

为了适应消费方式由传统型消费向互联网消费转变、农村居民本地消费为主向城镇居民下乡消费增多转变的发展趋势,需要完善与农村消费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来增强城乡居民在农村地区消费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应重点聚焦于快递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首先,在完善快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县域为抓手,有必要整合各类物流企业的设施和资源,强化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同时,要强化政府支持冷链仓储和冷链物流建设的资金投入,彻底打通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入城“最初一公里”。

其次,在提升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在农村地区扩大主要网络运营商基站的数量和覆盖范围,让偏远地区和偏僻山区都能有信号、有网络,还要逐步调低手机流量费和网络宽带资费,普及移动支付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降低网络购物的通信成本,提高其便利程度。

最后,在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强化多元一体化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以提高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核心,推动城际旅游路、乡间旅游路建设,使旅居游客“进得来”,创造消费机会;完善旅游景点布局规划及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使旅居游客“留得住”,扩大消费规模;改善留宿当地所需要的餐饮、住宿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使旅居游客“玩得好”,升级消费体验。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2-08-05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289.htm 1 促进农村消费升级不容忽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