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

近日,在浙江杭州市富阳区环山乡环二村文化礼堂,一台融美丽杭州、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于一体的新乡村堂戏《缘来环山》正式首演,吸引村民及游客驻足观看。图为在由古祠堂改建的文化礼堂内,演员表演新乡村堂戏《缘来环山》。 新华社记者 徐 昱 摄

□ 李 玏

浙江省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的代表,重视激发内生动力,重视包容共享发展,重视建立长效机制,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赋能

《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2020)》显示,浙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为68.8%,居全国首位。浙江作为全国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的先行者,通过建设数字乡村试点,谋划开发“浙江乡村大脑”,培育壮大乡村数字经济,谋划出“未来乡村”的美好图景,推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一是建设数字乡村试点。浙江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先后创建了德清、平湖、慈溪、临安4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32个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推动了乡村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

二是创新建设“浙江乡村大脑”。浙江先后统一构建起整合农业资源、技术装备、人才信息、产业产品、市场营销、农村信用等多类信息的“三农”数据仓、“三农”全域地理信息地图数据库、多领域“三农”数字化应用,以及数字化综合政务服务平台等,综合集成“浙江乡村大脑”。

三是培育壮大乡村数字经济。《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1年,浙江共有淘宝村2023个,居全国首位,较2020年增加约20%,有近300个淘宝村交易规模已超过1亿元。浙江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业态。

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均衡,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也是扎实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浙江坚持统筹城乡双轮驱动,先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构建起多层次、城乡均衡和制度可持续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以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浙江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探索出“名校+老校”“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模式,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实现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均等化。截至2020年,浙江已实现所有县(市、区)参与结对帮扶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受援结对全覆盖,有效促进生源、师资、教育资源均衡分布,形成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格局。

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2003年嘉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运行,2007年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一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019年建成了涵盖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生育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基金监管等内容的综合性医保制度。

三是建立领先的城乡居民保障体系。2007年嘉兴在全国率先推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并使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对象之外的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养老保险,达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无缝隙、全覆盖。

四是不断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海盐县作为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制定发布《海盐县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涵盖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八个方面共117个服务项目,以及每个项目的具体服务对象、服务指导标准等内容,成为全国首份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五是以数字化驱动城乡公共服务智能化。浙江通过聚焦托育养老、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以数字化驱动公共服务智能化,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大力推进县镇经济发展

小城镇是“乡之首,城之尾”,大力发展县镇经济可以有效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浙江始终高度重视县镇经济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一是实施行政体制管理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改革创新的决策部署,实施行政“市直管县”和财政“省直管县”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实施4次“强县扩权”和1次“扩权强县”改革,持续推动权力下放,为县域经济和块状经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积极培育以农业为基础的县镇现代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浙江重视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实现县—镇—村各级产业园、农业经济开发区全覆盖联动发展。

注重建立“先富带后富”长效机制

浙江通过建立“先富带后富”激励帮扶机制和制度设计,不断加强对农村、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

一是建立新型帮共体机制。2002年浙江明确将“山海协作工程”与“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相衔接,之后相继实施了“山海协作工程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深化百村结对计划”等。先富地区为后富地区援建了众多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项目等,帮助开展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的规划建设、人才培训、宣传推介,引导企业到浙西南山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等。2021年浙江提出以县域为单位全面建立新型帮共体,全省50个经济强县结对帮扶山区26县,政府促成企业对村庄的帮扶,以解决山区村庄区位受限、资源匮乏、集体经济组织原始资本积累不足等问题。

二是创新“飞地抱团”跨地区资源与成果共享长效机制。嘉兴、丽水等地区创新“飞地抱团”模式,通过县域统筹、跨镇经营、多村联合等建设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促进城乡产业资源共享。“飞地抱团”即将建设用地指标等稀缺资源从低效利用的农村集中配置到条件相对优越的“飞地”,优化国土空间和功能布局,促进乡村振兴、共享发展。在要素利用上,促进全域推进,即将全县集体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积极推进“腾退转型、盘活存量”,促进全域优化布局、全域整合资源、全域整体受益。在发展支持上,实现精准帮扶、长效“造血”,即通过推进“飞地抱团”发展,让薄弱村能够筹集资金参与并持续获益。在成果共享上,实现抱团取暖、共同富裕,对薄弱村来讲,“飞地抱团”发展实现了“本地低效造血”向“异地高效造血”转变。

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近年来,浙江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确保农村改革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助力乡村要素市场化以及农民财产权利实现。

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浙江以“三权分置”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的股份量化,完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健全相关交易制度和细则,有效促进了各类农村产权有序流转和优化配置。

二是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统筹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起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及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

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创新。通过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持续提升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助推新业态发展壮大。

四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充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2-08-05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290.htm 1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