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项目落地年”和当好“三个排头兵”,坚持项目落地难点需求“上岸”、改革攻坚措施“下海”,打造以改革推动重点工作落实的“新栈桥”。瞄准招商机制、土地盘活、新旧动能转换、营商环境等关键环节,打出改革创新“组合拳”,形成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实现项目全周期管理,交出一份以系统集成改革提速项目落地“全流程”的改革答卷。
以机制创新增强招商实效,推动优质产业项目早落地、早投产。建立“尽调+评审+监管”招商机制,把好项目前期“筛选”、中期“体检”、后期“监管”三道关口。协同尽调,做好“过筛”。推行专业招商团队与落地镇(街道)、功能区协同尽职调查机制,对拟引进项目协同调查、联合评估,研判项目含金量和真实度。集中评审,做好“体检”。组建“项目评审专家库”,全方位评估审核项目效益,保障项目引进实效。跟踪监管,强化“约束”。对纳入重点项目库、需申请后续用地指标、兑现优惠政策的项目,统筹建设进度、亩产效益等指标,监管履约情况,倒逼项目提速。
以土地盘活提升土地效益,保障项目落地空间优存量、拓增量。探索存量挖潜、二次开发,完成8个重点项目“对标拿地”。推行“标准地”供给改革。新增工业用地实行“标准地”出让,事前定标准、事中做承诺、事后强监管,确保土地向优质项目聚集。推行土地盘活模式创新。通过基金引导、国企引领、平台运作、民企自建等模式“腾笼换鸟”,以“零增地”开辟“新空间”。
以动能转换加速产业升级,引领优势产业发展全周期、全链条。着眼重点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培育一批现代产业集群。持续抓好龙头引领、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新树结硕果”。汽车产业,形成一汽解放、一汽大众、一汽新能源轻卡、奇瑞四大整车为引领、400多家零部件企业为支撑的汽车产业生态。商贸物流产业,成功获批海关监管作业场站,省重大项目即墨陆港国际枢纽产业基地加快施工,全年实现交易额5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链群化、规模化”发展生态,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月产芯片2万片。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及现代中医药产业贸易集聚区。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老树发新枝”。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完成339家传统企业改造,建成全国首家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平台。
以流程再造优化营商环境,实现全区创新创业高标准、高水平。通过推进流程再造、法治政府等措施,创新建立六项机制。“施工图”管理机制。坚持项目为王、顶格推进,超前确定次年重点项目,9月摸底子、10月拉单子、11月定盘子、12月办手续。“双招双引”政策机制。完善招商引资机制,简化企业开办流程,实行“一次提交、一窗受理、一日办结”。“基金+产业”赋能工作机制。提供“全周期”金融支持,吸引大摩证券、中信证券等200余家基金入驻。“法治惠企”工作机制。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入选省法制建设十大典型案例。以平台聚合项目要素工作机制。通过平台搭建和园区建设,带动“双招双引”、投资增长、就业增收,举办2021青深学会年度首场活动。政企联动工作机制。落实“首问负责制+全程服务制”,制发10余个流程再造类文件。
(本版图片由青岛市即墨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