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坚持党建强基 写好为民服务大文章

——以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为例谈基层党建

关爱新就业群体阵地——光明街道暖蜂驿站揭牌(光明街道办事处供图)

□ 黄文胜 曾锡环

基层党建工作体现着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历史责任和政治使命,从价值和方法维度上把握“人民至上”,是新时代赋予街道党建工作的历史重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地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要区域,肩负着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城市基层党建“深圳品牌”的重要使命,承载着辖区群众对为民服务路径和质量的特别期许,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两大主题,贯通基层党建与为民服务相辅相成,用心用情用力写好为民服务这篇大文章。

抓特点强基础,推动基层党建与为民服务有机结合

光明街道因历史原因,曾经发展较为滞后,13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不足3万人,其中归侨侨眷3700余人。近年来,在光明“世界一流科学城”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中,光明街道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重要区域。巨大的发展机遇,为辖区人民群众带来腾飞的梦想,也为基层党建贯通为民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光明街道党工委认识到,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必须从街道实情出发,积极探索新发展阶段基层党建工作贯通为民服务的有效载体和方法,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方法,使上级的任务和号令润物无声地得以实现,在服务发展中解决民生难题、化解基层矛盾、提升服务功能。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开展党旗进城入户,通过听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架起党群“连心桥”,使基层党建工作“虚功实做”,实现党建工作与为民服务互动双赢。

织密党建服务网络组织体系。通过建立“1+6+44”基层党建体系,以社区网格为基础,以物业小区、居民片区、自然村、工业园区为单元,形成“街道党工委—6个社区党委—44个居民党支部”的三级网络化党组织体系,实现党建网格和治理网格相融合。

形成为民服务新风气。强化“人”的因素,构建多层次、复合型支部党员队伍,整合社区居民党员和退休党员按工作地和居住地分布,重新划分编入对应的居民党支部,将社区联勤员、综合网格员、平安员的党员下沉到居民党支部,将党建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小区服务末梢,让党支部建在居民家门口,让党员深入到群众身边,真正做到党员“围着群众转、带着群众干、解决群众盼”。

校准常态化机制,培育党员志愿服务内生动力

光明街道党工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机结合,将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基层党建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将党员志愿服务融入“世界一流科学城”和街道重点任务中。

加强党组织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发挥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主心骨”作用,统领和促进志愿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带动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壮大志愿队伍。

夯实制度建设,实现志愿服务规范化。立足基层实际、居民需求,利用学党史办实事,提供“菜单式”志愿服务清单,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形成以党员为主体,吸纳入党积极分子、团员、义工、热心居民,以及物业、业委、群团、“两新”企业等参加,协助辖区党委政府的引领性队伍。每个楼栋设立邻里党建工作方案,公布服务内容意义,开展易为可为自助服务项目,“走一走左邻右舍、议一议邻里事物、解一解邻里纠纷、帮一帮邻里困难、守一守邻里平安”蔚然成风。党员志愿者化身联络员、服务员、调解员、治理员、宣传员,活跃在大街小巷,成为群众身边的热心人、家里人。

校准常态化机制,构建党员志愿服务阵地。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将志愿服务“新活力”与居民群众“好口碑”置于服务阵地的“主页”,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花园小区架空层、城中村活动等网格内闲置阵地资源,打造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基站”,60余个各类党群服务微站点为“辐射点”的党群服务阵地体系,打破原有层级界线和区域划分,集合各类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多层次多元化力量,形成党群服务联合体,实现“线下”服务资源联通、活动联手、服务联办,构筑群众身边的“一站式”服务台。目前,街道己组建党员志愿队伍284支、1295人,开展党员“一对多”结对帮扶服务80余项,关爱老人和残障人员3200余人次,志愿服务累计43,350余人次。

创新基层治理,提升基层精准有效服务群众能力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也是为民办实事的“最后一米”。光明街道党工委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事”走深走实,聚焦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切实提升基层精准有效服务群众的能力。

重视组织赋能,提升居民党支部参与治理的能力。赋予支部对网格事务统筹、协调、指导、督办职能,通过支部党员大会或联席会议对被网格事务进行议事协商,使支部作用发挥与基层治理机制有机衔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重视技术赋能,将智慧治理融入城市治理全过程。在社区及人流密集场所建立通党建亮服务可视屏,让群众随时看到党员、找到党员、呼联党员、评价党员。“微家园”小程序将优质资源、服务项目纳入手机端,实现即时回应,实时处理,目前智慧赋能己惠及辖区群众5万人次。

搭建议事协商服务平台,建立居民党支部党员服务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召开联席会议,邀请社区书记,企业及社会组织代表,居民群众对网格内反映的重大事项、民生热点、综治问题等进行议事协商。通过搭建社区议事协商服务平台,在议事活动中加深邻里感情,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小平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件1500余件、处置各类事务400多宗。

紧贴街道实际,探索党建贯通为民服务模式。打造落实责任化服务、推行项目化服务、倡导绝对化服务、实现贴近化服务、激活效能化服务。目前,红管家、粤曲室、红色小舞台已成为光明独特的党建文化品牌,“一社区一品牌”不断擦亮民生底色。结合年度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居民党支部、党员评比活动,结合居民满意度评选的“治理之星”“服务之星”评比活动,充分激发了多方力量参与美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

光明街道作为光明区的中心城区,承担着科学城成果转化、生活配套等重要功能,是深圳18个重点区域之一。目前,光明街道面临赣深铁路光明段环保土地整备任务,任务艰巨,涉及较大幅度居民利益。光明区“三纵两横”路网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建成后的双向六车道道路将成为光明中心区片区商业、工业、居住综合性主干道。面对“双区”驱动和“世界一流科学城”中心区的历史重任,光明街道党工委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两大主题,以党建引领强基层打基础,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和“双改”示范的重要发展机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关系,写好光明街道高质量发展和为民服务的新篇章。

(作者分别系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办党工委书记、深圳大学机关事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21-12-03 ——以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为例谈基层党建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5321.htm 1 坚持党建强基 写好为民服务大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