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晋 安 宁
现阶段,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湖北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做出巨大贡献,付出了沉重代价,自身经济实力和重建能力遭到严重削弱,如果仅依靠其自身进行灾后重建,势必存在很多困难,也不可避免地会在经济转型期出现“中部塌陷”,影响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有必要伸出援手,提前谋划,储备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工具,帮助湖北迅速恢复,着力打造疫情灾后重建的样板。
复工复产应优先恢复物流交通业
按照3月1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湖北全省开始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湖北复工复产在即。交通运输是实体经济的动脉和复工复产的前提。疫情期间,部分地方实行的封路以隔断疫情的措施,加剧了复工复产的困难,而湖北地区更是首当其冲。
现阶段,要在湖北稳步推进复工复产,要把支持交通运输、快递等物流业纾解困难放在优先地位,确保打通经济发展的动脉。笔者建议可以考虑把疫情期间在全国实行的收费公路免费通行政策,在湖北省全境延长适用到2020年底。因为高速公路多数实行建设、运营、维护、移交项目的合同方式,运营承包方前期付出大量成本,日常运营期间也会产生大量财务及管理费用,其中会产生一定的法律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行政协商的方式,对免费通行产生的成本由几方协商分担。建议由财政部发行专项债,专门用于湖北省交通运输业税收减免,同时,引导金融机构给予湖北省交通运输业延缓付息、本金展期或续贷等支持,保障湖北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
保护产业链首先要疏通资金链
中国既是“世界工厂”又是“世界市场”,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疫情发生前,美国通过贸易战方式谋求与中国经济的产业链“脱钩”。此次疫情将严重加剧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脱钩压力,疏通和保护产业链是中国经济在另一战线面临的一场大考。对湖北来说,保护产业链首先要考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疫情期间资金链上面临的突出困难,给予特定政策支持。否则,近些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设立的一大批中小企业,成果将不复存在。
笔者建议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力度,不要等到企业生死存亡、命悬一线才出手救助,要打好政策的“提前量”。一方面紧急输血,加大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允许中小企业以应收账款、仓单质押,或者以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开展融资租赁,增强企业自救能力,千方百计避免企业资金链条因疫情外部冲击而断裂。
多举措拉动恢复重建
第一,财税制度上实行“休养生息”。财税与金融是政府宏观调控两个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在尽量减少政策扭曲情况下,政府能够采用的政策性工具。笔者建议研究出台一个针对湖北的阶段性、有针对性的专门减税降费文件,既有普惠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又有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税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加快灾后恢复。
同时,疫情不同于洪水、地震等传统自然灾害,其基础设施没有遭受重大损失,灾后重建重点不在于基建,也不宜大水漫灌,应该倾斜民生、提高针对性。建议湖北省的财政支出方向重点放在改善民生方面,补上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加强职业培训和稳定就业岗位。
第二,恢复重建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开放和公平竞争。中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维护公平竞争。行政力量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根本的动力还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对湖北来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可以考虑把武汉自贸试验区试点的各项政策措施,扩大适用到武汉全境、辐射全省,加大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力度,用灾后重建的实际效果树立我国疫情后的国际形象。同时,需要对武汉外贸企业加大出口退税力度,协调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合规的外贸政策工具,保障湖北外贸产业链。地方也需要在中央支持帮扶的同时,越是困难、越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孙晋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宁系司法部处长、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