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勋飞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数据显示,2018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1%;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2.3%,增速保持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合肥市发改委总工程师许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是产业发展思路明确,制定出台《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建设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实施意见》等,构建了“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产业基地”的“三重一创”建设梯次培育格局,确立了“领军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方向。
完善政策体系,创新资金支持。制定出台“高质量发展30条”“三重一创”等综合性政策体系文件,从重大项目投资、研发创新投入等多个维度支持产业发展。印发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专项政策,靶向产业发展核心,精准发力。创新设立税融通、政保贷、小微企业扶持债券、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基金等20多种财政金融产品,积极开展科技保险、专利质押贷款等试点,有效支持“三重一创”重点领域融资。以基地建设为例,2016年~2018年,6个省级产业基地共安排专项支持资金30.63亿元,支持基地401个产业项目建设,带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多年产值保持2位数增长。
加大龙头招引,完善产业链条。围绕“中国声谷”载体建设,引进华为公司、中科寒武纪、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落户合肥;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谋划集成电路项目,聚集晶合集成、联发科技、兆易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实施“新站睿才”计划,推动江丰电子、中芯微等8个国家级领军人才携平板显示重大项目签约落户;与赛迪顾问、芯谋研究等专业机构携手加快在美国硅谷、中国台湾新竹设立专业招商机构开展境外招商。
强化协调调度,推进项目建设。强化“三重一创”重大项目协调调度,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京东方10.5代线(总投资400亿元)、康宁10.5代玻璃基板(总投资15亿美元)等项目加快释放产能,推动江淮大众(总投资50.6亿元)、维信诺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总投资440亿元)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加快实施,其中康宁10.5代玻璃基板项目是安徽省迄今为止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在高端芯片、ITO靶材、高端装备等受制于人的产业领域,支持相关单位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上半年,6个省级产业基地推进重点项目34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9.56亿元。
搭建优势平台,加快产业创新。全力推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组成的“2+8+N+3”的创新体系,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与中科大、清华、北大、哈工大等高校院所共建23个高质量合作平台,组建联合实验室或技术中心近百家、引进创新团队超百个、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300家,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新体系,依托高校院所在研国家级项目超3000个,国家拨款经费约100亿元。围绕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原创性成果,培育超导技术、雷达、智能语音、核聚变与强磁场等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先导产业。
营造“养人”环境,吸引产业人才。先后出台“人才政策20条”“人才政策新8条”等,并陆续制定“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配套实施细则34项,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大力引进和培养产业技术人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政策框架体系,鼓励人才向“三重一创”建设重点领域集聚。启动合肥国际人才城、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出台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由政府主导建设人才公寓。获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连续两年被评为“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据许伟介绍,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如今,以京东方、维信诺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正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长、技术水平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聚发展区。以晶合集成、通富微电、联发科技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实现了从材料、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覆盖。以晶澳太阳能、通威太阳能、阳光电源等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集群,已形成从多晶硅原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到发电工程的一条龙产业链。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科大国创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已涵盖了基础层硬件和数据计算、技术层算法和通用平台支撑、应用层智能终端产品和行业应用方案等各个环节。以安科生物等一批重点企业为代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第三方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以江淮汽车、安凯汽车、国轩高科等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涵盖整车、电池、电机、管理系统、充电站(桩)开发以及建设管理、推广服务、金融投资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