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打好财政资源盘整“金算盘”

湖南株洲市通过将呆钱盘活、活钱加速、零钱整大、整钱用好,确保财政运转

□ 付书地

今年以来,在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湖南株洲市为确保财政运转,在财政资源盘整上打了一手“呆钱盘活、活钱加速、零钱整大、整钱用好”的“金算盘”。

呆钱盘活——把“睡在账上的钱”叫醒

在结余结转上下狠手。明确除据实结算等特殊事项资金外,对未按期下达的专项资金逐月核减规模,并对结余结转资金实行“六个一律”,即基本支出结余一律收回;连续结转的项目资金、已经完工的项目结余资金一律收回;未启动的项目资金一律收回;执行率不到70%的项目一律收回;上年度未分配完毕且本年度已重新安排的专项资金一律收回;截至6月30日仍未使用完的上年结转指标一律收回。市本级共收回各类结余结转指标20.3亿元。

在清理国库专户资金上争先手。执行严格的收付实现制,对部门预算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列支。共对186家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的特设专户开展了清理规范,通过甄别核实特设专户资金来源,对于以前年度拨付至特设专户、确属于财政性存量资金的收回财政统筹使用。2016年收回1.44亿元,同时规定单位不能向特设专户拨付资金,收回专户资金10余亿元调入国库统筹使用。

在资金动态监控上出妙手。市财政对市直各部门财政资金进行动态监控,确保一般性支出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进行压减。“三公”经费在已经实现七连降的基础上,市本级“三公”经费总预算继续缩减5%以上,争取10%。

活钱加快——加快资金运转速度,让财政资金快速出行,尽快形成实物量支出

强化预算执行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督促各部门、各单位根据年度预算安排和项目实施进度等认真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原则上,市本级专项资金要在6月30日前全部下达完毕;据实结算、以奖代补等特殊项目资金,最晚必须在9月30日前下达;收到上级转移支付后,应在30日内正式下达,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截至9月底,整体支出进度低于75%的单位,原则上当年不追加、下年度预算不增加经费;支出进度低于85%的专项资金,按10%的比例调减下年度预算安排规模。截至11月底,整体支出进度低于90%的单位,按5%的比例扣减下年度预算。今年1月~5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6亿元,同比增长12.9%,支出进度高于序时进度2.5个百分点。

强化国库库款管理。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三保支出要求,建立先“三保”支出、后其他支出库款保障秩序,科学调度财政国库资金,切实保障重点支出。加强库款信息监控,结合全市经济运行、财政预算收支、存量债务规模变化等情况,认真分析国库现金流量,预测国库现金流入、流出额度,根据支出需求,动态调控库款资金,合理控制住了库款规模和保障水平。按“先有预算指标再有用款计划”的原则,按时间进度或项目进度进行资金拨付,严禁无故拖延拨款,严禁项目资金滞留国库时间过长,严禁挤占、挪用各类专项资金,严禁违规将国库资金转入财政专户。

强化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匹配。科学编制资产配置预算,切实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的有机结合,实现资产全过程规范管理、资金全过程规范运行。按照国有资产配置预算限额标准控制新增资产数量和经费;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完整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政府采购;对于应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事项要全部纳入指导性目录,并稳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财政部门行使出资人职责,全面实施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对县市区实行“按月及时通报、全程跟踪评估、年终考核结合”的管理方式,将执行进度纳入年度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指标。

零钱整大——聚焦10个方面资金统筹,化零钱为整钱

株洲针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费(罚没)和资产处置收入、专项收入、政府债务、专项资金、跨部门资金、产业资金(投资基金)、预算执行年中评估和动态调整、财政沉淀资金等10个方面,明确统筹办法。

发力预算编制环节的源头统筹。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预算基数、切块概念,完善支出标准体系,预算安排由“基数+增长”逐步向“标准+动态”转变。突出推进“四本预算”财力统筹,政府性基金可支配财力与一般公共预算财力统筹使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除少量费用性支出外,其他均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支出;突出各项收费(罚没)、资产处置、专项收入等全面实行收支脱钩,除安排核定的征收成本外,不再通过返还、超收分成或与支出挂钩等方式同部门利益直接或变相挂钩;突出整合预算安排资金、转移支付资金、政府债券资金和结转结余等存量盘活资金,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事项,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前提下,按照“有保有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安排项目资金。

着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统筹。通过部门内整合和跨部门整合等方式,将资金性质和使用方向相同的上级补助专项资金和市本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整合产业类资金,目前共整合近20个项目,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由2015年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1.8亿元;今年首期5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也实质运行。压缩专项资金数量,一般部门保留1个~2个,综合部门保留2个~3个,2019年市本级非部门专项数量比上年减少20%以上,控制在150项以内。规范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审批管理,按照“先定办法、后分资金”的原则,对每个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明确政策目标、设置年限等9个要素,加大了因素法分配比重,去年按因素法分配的专项资金达到70%以上,同比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其他确需按项目法分配的专项资金也要求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提升了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在国有经营性资产统管中统筹。推行经营性资产集中统管,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与原单位脱钩,实行集中统管、公司化运营。目前,对1143宗经营性资产逐项提出集中统管方式,其中,移交政府平台公司554宗,价值35.8亿元,支持其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提升自我盈利能力;委托公司经营460宗,价值6.9亿元。通过市场化经营,切实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利用低效化的不利局面。

大钱用好——把资金用到关键处、必要时

株洲践行“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必要前置和约束条件,所有申请财政资金的预算支出都要设定绩效目标,支出安排由“先定预算,再定项目”向“先定项目,再定预算”转变,做到“有预算就有目标,有目标就有评价,有评价就有结果兑现”。同时,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等方面纳入绩效管理,形成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为契入点,向财政政策、制度等领域延伸的多层次、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在依托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将监督端口前移的同时,推进民生资金的“互联网+监督”,全面聚集民生资金项目分配、拨付、发放信息和村级财务公开信息。市本级录入“互联网+监督”平台的民生资金公开项目204项,金额达21.1亿元。

借助第三方推进绩效评价深入展开,形成了专项资金使用部门自评、财政部门再评价、审计及第三方绩效评审、人大民主评议的绩效评价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相结合。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改革办副主任)

2019-08-29 湖南株洲市通过将呆钱盘活、活钱加速、零钱整大、整钱用好,确保财政运转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8003.htm 1 打好财政资源盘整“金算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