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进报道 记者日前从四川省委改革办获悉,按照省委关于“农民夜校是新时期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的指示精神,为办好农民夜校,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有用人才,四川资阳市在让农民群众“主动学”“用心学”“方便学”上下足功夫、创新举措,将农民夜校打造成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传播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
创新“三种方式”,让农民群众“主动学”。一是在全省创新推出农民夜校参学积分制,达到一定积分即可在夜校指定商店兑换洗衣粉、牙刷等生活用品,让农民群众既得到实惠、又收获知识,乐于参学、积极参学。二是每季度开展一次“农民夜校学用标兵”评选,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通过现身说法、结对帮学等方式带动更多农民进校学习。三是创新开展夜校学习竞赛活动,每月定在赶集日开展,授予竞赛前三名荣誉称号,形成农民夜校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良好氛围。
开办“三大课堂”,让农民群众“用心学”。一是菜单式授课,教其所需。根据实际实行群众下单,夜校接单,做到农民群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二是巡回式课堂,予其所求。先后组建“农民夜校辅导团”31个,在全市开展巡回授课700余堂,做到农民群众想听谁讲就请谁讲。三是实践化教学,授其所用。按照“夜校+基地”模式,采取“夜校+学院”“夜校+园区”“夜校+企业”等方式,定期组织农民群众到高等院校、种养基地、农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搭建“三个载体”,让农民群众“方便学”。一是推行教学“宅急送”。全市共组建由村“两委”班子和致富能手等组成的夜校“宅急送”教师队伍1294支,为农民群众送学上门3.5万余次。二是开办“广播学校”。利用“村村通”广播将脱贫攻坚政策、文明新风、产业技术等送到田间地头,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全市793个“广播学校”已覆盖30余万在家农村群众。三是打造“掌上夜校”。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参学难问题,通过网站、QQ群、微信群等建立“掌上夜校”,全市共建立“掌上夜校”1400余所,远程辅学31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