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视窗

推动“重复使用”模式,首届“环保重用日”市集活动呼吁政策助力破解塑料污染困局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5-07-04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塑料污染挑战,探索源头减量的有效路径,由摆脱塑缚、SEE基金会"劲草嘉年华"、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小草皮行动联合主办,活动指定重用杯合作伙伴环宝蜂,可持续合作伙伴Patagonia、零萌公益联盟、东边野兽、保利时光里共同打造,星展科技(中国)志愿者服务队提供志愿服务的,聚焦“重复使用、减塑降碳”首届环保重用日(市集)活动近日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联动举办。活动吸引了超2万人次参与,集中展示了循环杯租借、散打零售、补充替换装、二手修补等多种重复使用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公众对“重复使用”模式的认知与体验,更凸显了发展“重复使用”系统对于中国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无废城市”及“美丽中国”的战略重要性。也呼吁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社会各界关注并大力支持“重复使用”模式的规模化发展。

塑料污染治理刻不容缓,“重用”模式是源头减量的核心方案

什么是“重复使用”模式?它不同于一次性的使用模式,是指物品在不改变原有性能、状态的情况下(指通常不经过回收再生或重大维修),能够以同种目的,反复多次使用达到一定次数的使用模式。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塑料产量已超4.1亿吨,而回收率不足9%。在中国大城市,垃圾处理成本高昂(焚烧518元/吨,填埋1189元/吨),且焚烧填埋带来二次污染,塑料分解产生的微塑料更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在国际公认的塑料污染治理“3R原则”(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回收Recycle)中,“重复使用”因其能直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一次性废弃物产生和碳排放,并创造借还、维护等新型就业机会,被视为最优先、最高效的解决方案。相较于末端回收(Recycle)过程常伴随高能耗、高碳排放及添加剂污染问题,“重用”模式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潜力更为突出。

国内“重用”模式发展亟需政策

要实现“重用”模式的规模化,必须优先改变商业

尽管“重复使用”的理念早已融入部分日常生活(如自带购物袋),但当前国内系统性、规模化的“重用”模式(如循环杯/餐盒系统、广泛普及的散打零售)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瓶颈在于:商家/品牌方对“重用”模块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投入动力不足;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与规范,导致运营成本高、消费者对卫生安全存疑;消费者认知不足、现有商业模式下“环保”常与“便利”冲突。急需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基础设施支持和经济激励机制。正如活动案例所揭示:消费者往往是商业选项的“被动者”。单纯依靠消费者改变习惯或企业自发承担更高成本难以破局。

全球经验与中国实践:政策是推广“重用”模式的核心驱动力

国际经验清晰表明:清晰的减塑路线图、强制性政策要求、鼓励性政策支持及优惠补贴是推动餐饮、快递零售等行业系统采用可重用模式的最主要驱动力。

“重复使用”模式的应用场景

在包装领域,按照包装的所有权和使用地点,重复使用包装系统可以分为家中续装、定点续装、在家返还、定点返还四种类型。环保重用日市集中,循环杯企业“环宝蜂”提供的循环杯租借服务即属于定点返还。据介绍,本次环保重用日市集活动指定重用杯合作伙伴环宝蜂所提供的可租借循环杯分为冷饮杯和热饮杯两种,每个产品上配备唯一识别二维码,配套专用回收系统实现对产品的精准回收,提高回收重用与原级再造的效率,减少原材料损耗,大幅降低碳排放。

有消费者担心卫生问题,环宝蜂工作人员也在现场一一解答。“卫生安全是我们的首要关注点。我们建立了专业的清洗与消毒流程:当消费者归还杯子后,我们的专业团队会对杯子进行检查、冲洗、洗净、消毒、冲水、高温烘干等6道严格工序。所有杯子在重新投入使用前还需经过人工检查。此外,我们还会定期把清洗后的杯子抽样送交实验室进行检测,以确保卫生标准。”环宝蜂项目经理Otto介绍。

而随着零塑、零浪费的环保消费新概念兴起,"散打""零拷"商店也逐渐在各个城市出现,去这些散装零售商店之前,消费者需要按照自己的购物需求,提前准备对应的包装如玻璃瓶、购物袋、生鲜食品袋等。美加净日化在环保重用日市集特别带来零拷洗衣液,大大的“散装”洗衣液和散打工具十分惹人注目,现场完成互动即可用自带容器带走洗衣液;广州打酱油农场商店在现场提供散装健康零食和自制有机饮品,吸引众多消费者到场体验。

越来越多日化品牌也推出袋装补充装洗衣液、衣物护理剂、洗发水和洗手液等,顾客可倒入原来的产品空瓶。不少护肤和个人护理品牌纷纷推出包装更轻量、废弃物相对更少的补充装、替换芯等。在本届环保重用日市集上,屈臣氏、蔬果园、滴露、spes、珂润、逐本、趣净等品牌的精选补充装产品,琳琅满目的选择让消费者挑花了眼;可持续生活的环保品牌彗竹生活的“全纸”装扮摊位吸引了诸多观众的目光,这家号称从产品到包装没有使用任何塑料的无塑家居生活品牌的产品受到众多粉丝的好评。“购买一份BambooComet手帕纸(160张),可以少用大约23个塑料小袋,相当于至少25g的一次性塑料。”现场品牌工作人员介绍。

二手交换、用修补替代丢弃等零浪费行动也催生了新的商业店铺诞生。由年轻人在广州发起的C&P服装艺术研习社等修补衣服摊位在环保重用日市集现场提供衣物基础修补、创意修补、及功能性改造等多样服务,更可为有纪念意义的旧衣设计专属改造方案,吸引了大批粉丝围观与预订。

近年极端天气频发,人们对气候变化危机的感知越来越具体,转向环保生活方式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首届“环保重用日”市集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公众教育,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实践探索。它有力证明了“重复使用”模式的可行性和公众接受潜力。破解塑料污染难题,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迫切需要将“重用”模式从零星试点推向系统化、规模化的新常态。也期待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关注到“重复使用”模式的战略价值,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和经济措施,来进一步支持和鼓励“重复使用”模式的规模化发展。携手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构建完善的重复使用系统,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贡献关键力量。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