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跑步市场急需整顿: 破除马拉松垄断困局,培育本土跑步品牌新生态

来源:改革网作者:聂洋时间:2025-05-20

近年来,中国跑步运动迎来爆发式增长,长跑运动赛事呈现“井喷”态势。然而,繁荣背后,中国跑步市场正陷入品牌认知误区与资源错配的困境,亟待整顿。

一、认知误区下的市场偏斜:长跑≠马拉松

长跑运动丰富多元,远不止马拉松这一种类型、一个品牌。但当下,马拉松在国内跑步市场几乎成为长跑运动的代名词。这种认知偏差致使资源分配极度不均,地方政府过度聚焦马拉松赛事,赛事审批、财政资金投入、媒体宣传、商业赞助等方面,马拉松都占据绝对优势。一些地区为集中资源办马拉松,限制其他自主跑步品牌运动的开展,导致本土跑步文化的创新与多元发展空间被极大压缩。

二、国际品牌垄断与文化渗透:本土跑步品牌的生存危机

当前中国跑步市场呈现出“马拉松一家独大”的畸形格局,且头部赛事多被国外品牌主导,国际马拉松品牌凭借先发优势,通过赛事认证、标准输出等手段构建起垄断壁垒。西方品牌将赛事规则、运营模式乃至价值观深度植入中国市场,这种垄断使得本土跑步运动品牌难以获得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政绩驱动下的畸形生态:强制办赛与利益输送

部分地方政府将马拉松赛事异化为“政绩工程”,盲目跟风办赛。一些地区强制要求辖区举办马拉松,赛事审批、财政补贴等环节形成隐蔽的利益链条。这种畸形生态,挤占了本应用于扶持本土跑步品牌的资源,使得具有创新性和文化特色的跑步项目难以获得充足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四、破局之路:重构跑步生态,培育本土品牌

国家政策早已为长跑运动体育赛事指明了方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强调要“构建多样化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品牌”。破解当前困局,需从三方面发力:

1.重塑跑步运动认知。通过政策引导和媒体宣传,打破“马拉松=长跑”的刻板印象,打破马拉松对中国长跑运动市场的垄断地位,不能“崇洋媚外、盲目排内”,而要“兼容并包、百花齐放”,马拉松只是长跑运动品牌之一,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马拉松都无法代表长跑运动的全部。从人类运动极限来看,马拉松不能与长征相提并论;从世界历史地位来看,马拉松战役更是远不及长征;从文化基因上,马拉松是起源于希腊马拉松战役,与中国文化毫不相关。不能只讲国际化,而忘记了本土化,要有文化自信。

2.全方位扶持本土品牌。地方政府要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培育推广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跑步品牌项目,比如,2024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就开始举办的中国辉煌足迹火炬传承跑新长征系列赛。鼓励各地结合特色资源开发差异化长跑运动品牌赛事,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跑步赛事品牌体系。设立专项基金,对具有文化创意和市场潜力的本土长跑运动品牌赛事给予资金支持;简化审批流程,为相关特色赛事开辟“绿色通道”;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赛事运营、品牌营销等专业人才,助力本土品牌提升竞争力。

3.强化监管与资源再分配。建立赛事审批负面清单,严禁地方政府强制辖区举办马拉松限制本土跑步运动品牌;确保财政资金向真正服务全民健身且具有本土文化传承价值的品牌项目倾斜;通过消费券、赛事补贴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本土跑步品牌赛事,培育民族体育品牌认同感。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中国跑步市场的整顿,不仅是行业规范的必然选择,更是维护国家体育文化主权、践行全民健身战略的关键之战。唯有打破马拉松的单一主导地位,破除国际品牌垄断,全力打造本土跑步运动品牌体系,才能构建起健康、多元、可持续的跑步产业生态,让跑步运动真正成为全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中国特色的跑步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聂洋清华大学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员、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