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视窗

深入改革优化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5-03-31

中交路桥华东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国交建旗下第一批获得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公路行业设计甲级资质的企业--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2003年1月15日在上海浦东注册成立。公司主营业务为建设工程施工,具有住建部批准的施工资质15项,其中公路特级1项,公路行业甲级资质1项,市政、桥梁等一级资质5项,电力、港航等二级资质8项。公司业务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福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12省份和1个国外地区菲律宾。

公司先后参建东海大桥、舟岱大桥等品牌斜拉桥12座,杭瑞洞庭大桥、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等大跨径悬索桥8座,印尼塔园大桥、郑万高铁汉江特大桥等大跨径拱桥4座,树立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桥建”品牌,确定了公司在跨海跨江特大型桥梁施工领域的优势。

随着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的扩展,出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需要攻关,原有的管理方式不适应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求,着力深入改革优化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提升公司市场竞争力。

主要做法

(一)充分调研,确立改革新方向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进入尾声,传统的施工质量管理模式已不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急需从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成品合格率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达到以低廉的成本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

一是从原材料成本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项目混凝土多为自建拌合站生产,桥梁建设中混凝土为主要材料成本之一,一个大型桥梁项目混凝土用量可达100万立方,而组成混凝土的砂石料等材料价格差异巨大,合理利用原材料价格差成了此次公司改革的大方向。

二是从项目质量管理调研发现,为了高效便捷完成混凝土浇筑,配合比设计过于保守,实体强度往往高于设计半个或一个等级,一方面不利于混凝土耐久性,另一方面造成了水泥严重浪费。

三是从公司机制砂使用情况调研发现,市场上机制砂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混凝土工作性能,不仅造成了混凝土浪费,又破坏了配合比优化进程。

于是公司确定了以机制砂生产、混凝土配比优化作为改革试点,致力于以精细化管理的手段,达到公司质量效益双提升。

(二)成立宋伟峰创新工作室,全盘规划改革试点任务

公司成立宋伟峰创新工作室,依托工作室收集调研关于机制砂生产、混凝土配比优方面相关数据,从实际数据中寻找突破口。创新工作室办公室设在华东公司质量管理部,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永宁大桥、益阳至常德高速公路扩容工程、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台州北段等项目试验室作为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活动场地。设备分布在项目试验室,包括新标准砂石筛、砂子压碎值测定仪、亚甲蓝试验仪、砂当量试验仪、全自动双端面磨平机、全自动双端面切石机、微机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混凝土含气量测定仪、混凝土抗渗仪、混凝土电通量测定仪、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测定仪、砼收缩膨胀仪、砼贯入阻力仪、数显回弹仪等。

建立健全制度,工作室创建之初秉承“创新匠造‘质’在必行”的理念,围绕机制砂生产、混凝土配比优化过程中遇到的质量、安全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组织机构、工作室工作方案、《宋伟峰创新工作室工作制度》,达到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本增效的效果。

日常工作规范化,每季度开展集中攻关活动1-2次,日常根据课题研究需要,不定期对技术攻关工作进行交流研讨。每月召开一次工作室全体人员会议,对技术攻关课题进展情况进行通报,解决遇到的问题。及时学习施工生产领域的“四新”技术,由工作室统一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

(三)创新管理措施及模式,实现企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通过机制砂与天然河砂相比,机制砂的颗粒棱角明显,级配稍差,细度模数偏大,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外观质量有一定影响,混凝土结构和构件会出现蜂窝、麻面、松散、水线明显、气泡较多、气泡偏大等外观质量问题。为探究机制砂混凝土外观质量差的根本原因,重点针对机制砂货源地的生产设备、工艺、生产控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以及机制砂和天然砂的不同点展开分析,最终确定了机制砂生产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为:絮凝剂超标、含泥量超标、级配差、细度模数偏大,其中絮凝剂超标和含泥量超标将严重影响混凝土外加剂工作性能,进而影响混凝土工作性能;级配差、细度模数偏大将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等工作性能。针对以上问题,工作室通过大量试验确定了机制砂创新生产工艺,并形成标准化指导手册。

混凝土配合比方面突出问题在于项目质量管理方面,针对此项问题,工作室提出了管理创新举措,以浙江为试点,确定了配合比优化首席试验师,项目层面严格实行配合比优化奖罚机制,确立了水泥用量红线,针对超红线项目,公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突出问题主要有水泥、粉煤灰、砂、石等原材品质不佳,外加剂性能表现差等,通过项目大量试配和实践确立了原材控制标准。通过严格的管理,浙江片区所有项目配合比均控制在规定水泥用量红线内,并形成了成熟的优化方案,能有效解决优化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

(四)固定改革成果,弘扬改革经验

公司组织专题培训,深入开展传帮带,充分发挥培养技能人才的“大学校”作用,深入开展师带徒活动,坚持进行专业技术和管理业务的传、帮、带,累计为公司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余名。组织专项培训累计3项,累计培训310人次。组织开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质量控制培训。培训以基本概念为出发点,结合新规范,深入解读混凝土有关定义;围绕配合比设计中需注意的事项展开,宣贯配合比设计要点,重点分析了原材料选择,矿粉、粉煤灰掺合料掺配比例的重要性;总结交流了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并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原因及管控要点。

改革创新成效

一是改革成果颇丰,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指南手册。公司创新设计使用机制砂按比例掺配河砂和粉煤灰加矿粉大掺量混凝土配合比,顺利解决海上深水钻孔灌注桩、大桥索塔泵送、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施工难题,成功编制《机制砂使用指南》《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指南》《浙江片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指南》,并以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为试点,科学优化配合比,规范使用机制砂,合理使用掺合料,降低水泥用量,充分发挥混凝土本身的工作性能,并将各项研究成果在永宁大桥、益阳至常德高速公路扩容工程、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台州北段等项目推广应用。

二是经济效益显著。公司通过配合比优化工作,成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将各项研究成果在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永宁大桥、益阳至常德高速公路扩容工程、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台州北段等项目推广应用,创造质量效益数约4000万元,切实助力品质工程建设。

三是混凝土耐久性显著提升。通过对配合比优化项目与未优化的项目进行横向对比发现,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后混凝土表面裂缝数量减少了约35%,氯离子扩散系数下降约30%,同时有效抑制了二氧化碳扩散,减少碳化深度;裂缝的减少降低了水分渗透量,有效增强了混凝土抗冻融能力,钢筋锈蚀风险降低,硫酸盐、酸雨等侵蚀性介质侵入减少,预计可延长混凝土寿命20%-30%。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