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视窗

以正确政绩观驱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5-02-26

1月17日,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在京圆满落幕。此次会议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为组织工作勾勒出清晰且明确的前行路径。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以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凭借正确政绩观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级干部必须深入思索、积极践行的重要使命,更是组织工作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发力点。

校准动力坐标,把稳发展航向

正确政绩观,犹如干部从政路上的价值灯塔,生动展现着党的宗旨意识。其核心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根本利益置于首位,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这一理念的引领意义愈发关键。

当前,各地积极践行 “两山” 理论,过去牺牲生态换取经济增长的短视行为日益减少。然而,高质量发展也面临新挑战,部分地区干部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过度追逐 “短平快” 政绩项目,忽视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培育。比如,一些地区盲目跟风热门产业,未充分考虑本地实际,大规模建设产业园区。这些园区虽短期内建成,但因缺乏对产业链的深入研究和精准布局,未能形成完整产业生态,导致企业入驻率低,大量资源闲置浪费,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未实现。

排除发展阻碍,勇破前行困局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正确政绩观为干部指引方向、助力精准施策。

在经济领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刻不容缓。部分干部因循守旧,对产业变革趋势反应迟缓,错失发展机遇。而秉持正确政绩观的干部则能敏锐捕捉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在社会民生领域,从教育、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到就业创业环境的优化,每个环节都需要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部分地区干部为提升教育质量,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健全制度保障,护航政绩落地

正确政绩观的树立与践行,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 “指挥棒” 作用,至关重要。

优化考核指标是核心任务。除经济指标外,应大幅提高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指标的权重。例如,对生态功能区干部的考核,应重点关注生态保护成效、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对城市干部的考核,则要注重城市更新、公共服务提升等内容。同时,完善考核方式,综合运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积极引入群众评价机制,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准确反映干部工作实绩。此外,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对秉持正确政绩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成绩显著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并优先提拔任用;对政绩观错误、搞形式主义、忽视长远发展的干部,严肃问责,形成 “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的良好用人机制。

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全面提升,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系统培训、实践锻炼、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拓宽干部的视野,提升其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精准把握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各类挑战。在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同时,注重激发干部的担当作为意识,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干部干事创业解除后顾之忧,让干部能够轻装上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已然绘就,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各级干部要深刻领会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将正确政绩观融入工作实践,真抓实干、担当作为。组织部门要持续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为正确政绩观的落地生根提供坚实保障,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强国建设筑牢坚实的组织基础。

(作者:邓睿,武汉市江夏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