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5-02-1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指引、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人民安居乐业的心理维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厚重的中国文化特质、彰显了独特的精神文明意蕴。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视野中观照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筑牢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从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文化动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走向新高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取得新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发展理念,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文化底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伴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申中国文化发展的使命意识,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步是“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在这一步也被纳入“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要求发展、弘扬与继承“三大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精神,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题义。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此,有必要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逻辑关系。首先,从辩证法的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整体(系统)与部分(要素)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要素在内的全领域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局部性要素,只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领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可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之中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范畴,是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精神之维与思想之魂。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在维持社会存在与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域,在中国式现代化之中承担着精神支撑、价值升华的引领之责。
把握“第二个结合”,持续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科学把握“第二个结合”,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直面人民的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绘制文化建设蓝图、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在新时代凝聚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申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十年来,从“文化强国”的基本目标设定,到“文化自信”及至“文化自强”的鲜明属性加持,最后到“文化新辉煌”的时代使命自觉,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话语图谱与实践图景得以孕育生成。新时代“第二个结合”的崭新命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核心意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筑牢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当今文明多样性和各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世界文明发展格局,促使文明的功能性角色日益凸显,国家形象塑造、社会秩序建构与经济政治发展,愈加仰赖文化的力量与文明的浸润。在世界民族之林彰显中国文化主体性、谱写中华文明新篇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避免重回“老路”、转向“邪路”,防止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干扰,消除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陈旧观念的影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守正创新。只有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揽全体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意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最持久最核心的文化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征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作者:王刚,南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