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财经大学作者:张晋山时间:2025-01-22
为探索新时代非遗发展现状,传播乡村振兴新经验,2025年1月15日——18日,南京财经大学“豆转新遗”实践团队走入杭州市湍口镇三联村,实地采访三联村书记方刚,探寻当地传统非遗技艺“索面”的发展现状,调研新型非遗价值转化的“三联经验”。
图为团队合影
风情唐昌,三联绘卷
三联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东北面。村中索面制作历史悠久,口碑远扬。2022年,索面制作工艺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湍口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除索面制作外,还包括昌化民歌等4项省级非遗,青毛狮子灯等2项杭州市级非遗、烫画等9项临安市级非遗,雪山青狮等11项镇级非遗。正是在这一片山环水绕,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当地人充分利用非遗“索面”的优势,在新时代书写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经验,描绘了一幅共同富裕的幸福新画卷。
图为村民王爱萍制作索面
聚焦平台,赋能发展
调研团队走进三联村,面对面采访了三联村书记方刚书记,请教三联村独特的共富秘诀。方书记向成员们介绍到,在目前的乡村发展经验中,还是以简单的产品买卖为主,“他们的销售市场主要是在农贸市场,亲朋好友,线下代理等。”这种经营模式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弱,资本吸引力差,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下乡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图为方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三联经验”
对此,方书记在针对市场行情进行深入调研后,提出了建立“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独立于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合作社通过相对控股替代绝对控股,实现决策效率的显著提升,同时责任人不再以担任公务为必要条件,从根本上保证了经营平台的稳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并以股权分红的方法来吸引村民自发投入,从而快速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平台化,结构化的乡村产品经营路径。在此基础上,杭州市临安区吴越小吃产业农合联顺利成立。
围绕这个经营平台,针对当地特色索面产品,合作社可以为村民提供销售平台,提高农民可获得利润,打通农产品销售没有渠道和路径稀少的痛点、堵点。当地索面产品销售是“端对端”式经营,客户需求可直接对接到生产环节,定制化、细分化已成为该平台发展的首席特色模式;同时,合作社通过强化对外宣传,以本地特色品牌为抓手,串联起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全过程,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潜在客户,不断扩大潜在客户群体,促进产品供应销售可持续发展。
图为三联村创客中心
此外,为了开拓销售市场,招揽年轻化人才,提升索面产品质量,优化经营管理模式,三联村还协同社会力量,与6家企业共建“三联村创客中心”,这也是临安区第一家村级地方产业扶持平台,力求从全方位增益品牌价值。例如,开展乡村线上直播,凭借恬静怡人的乡土生活吸引广大社会群众的目光;开发应用小程序,实现线上便捷化订单。
合作社这一经营平台,使当地非遗索面的生产得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进而有了充足的余力扩大生产。目前,三联村的销售产品,不仅仅有声誉远播的非遗索面,还有特色山核桃等本地农产品,充分地带动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助力了乡村振兴。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方刚书记
生生不息,前景无限
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再次强调了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方书记和农民合作社通过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发展不断迈向新高度。2024年,三联村仅仅是索面一种产品,年产量便达到了25万斤,年交易额多达370余万元。这中产业模式无疑大大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成功延长了乡村产业的生命周期。
三联村方刚书记所积累的宝贵实践经验,正是广大基层工作者所迫切需要的智慧瑰宝,也是值得深入学习并广泛借鉴的典范。方书记在探索出这么一条风险低、回报高、参与度强的共同致富新路径路径,并且经过实践的肯定后,主动向周边的村镇传授经验,以讲课、实地考察、代销农产品等形式为基层农村群众的致富道路贡献“三联力量”。在方书记和他的三联经验的启发下,许多周边村镇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共富之路。在龙岗镇,龙井桥村和乡建村两村共创了共同的农民合作社,集成了两个村的资源和产品;在高虹镇,通过聘用职业经理人打理农业合作社,实现产品销售精细化。方书记的“三联经验”,不仅让自己的村镇焕发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的乡村地区振兴提供了创新性思路。
实践团队指导老师、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骏谈道,探寻传统非遗项目,传播三联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任、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事业的时代担当。(文:孟浩然;图: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