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河北作者:时间:2025-01-21
为全面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沧州高新区创新机构改革,优化调整业务职能,在河北省率先推行“管委会+公司制”模式,深入推动管委会的行政改革与公司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小管委、大公司”模式,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聚焦“三个优化” 推行机制改革新模式
沧州高新区深化机制创新,厘清管委会体制下政企关系网络,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及运行效率。
为优化管理运行模式,由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公司承接公共设施建设及服务等业务职能,制定管委会与公司职责边界清单,充分发挥管委会的战略引领、资源配置作用及公司市场化运作价值。公司层面则构建“1+6”架构体系,即1个集团加6个业务子公司,明确母子公司各自功能定位,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提高运行效率。
为优化集团治理结构,沧州高新区健全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党组织,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聚焦“一级管战略、二级管运营、集约化运行”工作模式,组建集团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由集团公司高层干部以及各子公司董事长组成,负责集团的战略发展布局,提升集团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优化业务职能布局,沧州高新区推进“政事分开”改革,进一步剥离管委会职能部门中的企业服务、招商引资等可以市场化的职能,组建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招商公司。集团公司围绕开发、服务和产业三大主业,推动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剥离集团公司的运营服务、股权投资等业务给子公司,将集团公司打造成为集战略规划、融资发展、风险控制、审计管理为一体的集团航母。
推动“三资转化” 构建集团运行新体系
为持续盘活低效无效资产,沧州高新区多渠道挖掘创效点,推动“三资转化”,增强集团“造血”功能。
围绕外引内育,推动资源资产化。如以沧州市建投建设数字产业园为契机,高新区聚焦功能膜、分离膜领域,引进优势资源,落地总投资35亿元工业龙头明珠年产12亿平米湿法锂电隔膜项目。同时,以建投为运营主体,增强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打造百亿级膜产业集群。
提升信用评级,推动资产资本化。沧州高新区充分挖掘政策空间和自身潜力,构建“国资管理部门-投资运营主体-专业子公司”三级运作架构,整合管委会优质资源,按照“资源-资产-资金”的整合模式,不断壮大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和营利能力,集团主体取得AA信用评级认证,融资能力实现新的突破。
组建基金体系,推动资本证券化。沧州高新区理顺创富公司运作管理规范,组建投资决策专家库,完善决策机制及基金运行方案。同时,完成沧州市战略新兴产业母基金组建方案的制定,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成立基金,助力产业集群发展。
实现“三个转变”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沧州高新区依托国有企业,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引领等方面先立后破,以建促升,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让“产”的根基更为牢固。沧州高新区聚焦膜材料、医药包装材料及制剂两大细分领域,建立天津工业大学沧州研究院,落地27个实验室及18个中试项目,获评省膜产业研究院、省级工业医院;建设高标准GMP车间,打通拉管制瓶-烘干灭菌-药品灌装-包装成品全生产链条,全力打造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高新区还积极对接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产业转化,成为京津冀高新区联盟首届理事单位,谋划京津冀G2产业创新走廊,实现产业深度协同。
让“新”的动能持续释放。沧州高新区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创新主体梯度培育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组织体系,组建创新主体信息数据库,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获批河北省企业创新积分制改革试点,为企业量身定做指标体系和积分权重标准,协助企业提档升级。今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32.3%,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增长103.8%。
让“干”的劲头更加坚定。沧州高新区制定约束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为导向的三项制度改革,激发全员干事创业激情。以经营性子公司实行市场化用工改革为试点,制定《国有企业用工管理办法》,坚持市场化和专业化用人导向,面向社会聘用职业经理人及业务骨干,加强经营业绩的考核刚性和兑现刚性,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崔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