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在共建中共荣在共享中共生

来源:改革网作者: 殷成胜时间:2024-08-08

——公路资产盘活实用案例

       扬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甘泉服务区,始建于2004年,位于417省道扬天公路路侧,占地20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三层砖混结构,外设公共卫生间,有完善的水电、消防设施。主要公益性服务于公路出行者,其功能有:停车、如厕、加水、盥洗、休息等,这些服务均为免费,其主要功能实现区域在一楼。每年水电花费30余万元,保安、保洁购买服务需10万元,房产维修费用年均10万元,每年有50余万元的开支。

       因服务区地处偏僻,无商用价值,加之公路中心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可以从事经营行为,楼上空间基本闲置。也曾经引入餐饮企业入驻,最终落得以诉讼赔偿告终。诺大的资产存在,只有消耗没有产出,无力造血,如何维系服务区的运转,成为扬州公路的“心病”。

       面对难题,公路人开动脑筋,绝处求生,在绝境中闯出一条新路。主要体会:

       一是解放思想,树牢新发展理念。首先在新思想中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创新,就是要有首创精神,敢于在传统思维中突破。公路部门过去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运行、管理都是专项预算,省级财政资金保障,不为资金劳心费神,2021年以来,省级养护资金实行“因素法”管理,规模控制,要承担相关设施的运行费用就会挤占养护经费,让有限的养路费用来养物、养人这不符合扬州公路的实情。“给空间赋能,向空间要效益”成为我们的解决困难的思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发挥资产的用途就是实现资产的价值,“共建与共享”是一种境界,“挣钱和省钱”是一样的功效,“自建与他供”是一种互补,“用足且用好”就是根本的盘活。

       二是双向奔赴,抓住共建的契机。有想法关键要有办法,为此我们广泛调研,深入挖潜,多渠道向社会找寻潜在的适格使用对象;结合交通行业改革后,职能的调整变化,有的机关单位新增公益用房需求,主动对接,伸出橄榄枝;对交通行业围绕公路管理、服务功能的扩容强化予以关注引导。全省交通行业要求打造货车驿站、司机党群活动中心,服务区正好是司机停留、聚集的地方,能更有效的提供服务,开展宣传,利用既有服务区来实现,既实用又快捷还便当,我们与属地交通部门一拍即合,其愿意承担服务区的运营工作,省却了投资建房的麻烦,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了功能的实现,公路部门又把闲置的空间得以利用并充实,结局多赢,利人利已,相生共长。

       三是精心打造,建成出行者的驿站。在原有的功能之上,结合货车驿站的要求,合理规划,精心布局,在服务区的闲置空间增加了法制服务区、阅读园地、淋浴房、短休室,添置了微波炉、按摩椅等,同时让属地执法中队进驻办公,让服务更快捷,保障更有力。服务对象体验更舒心,内容更丰富,感受更充实,在休息的闲暇能接受文化熏陶,享受法律咨询服务,学习党史知识,网上政务申请等。现在的服务区以崭新的面貌投入运行,获得群众的口碑,同行的追捧,领导的肯定,政府的支持。

       四是展望未来,运行前景生机喜人。因为有人用有人管,环境得以改善,室内窗明几净,室外清爽整洁,出行者愿意停下来歇歇脚,坐下来读读书,躺下来养养神,增添了人气。有考核有监管,公路设施管理部门出台了《服务设施考核管理办法》,对规范运行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对照检查,保持常态化的监管,以求行稳致远。“花香蝶自来”,公安部门也主动提出在服务区增设“警民服务站”,周边的农产品种植户,也把路边的摊点、地方土特产售卖搬到了服务区,有效的改善了周边路域环境,提升了公路通行安全。

       类似于服务区的闲置资产、闲置空间,在公路部门不在少数。因为过去在公路建设期间,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用地好协调,随路建成一些工区、道班,有些设施没有规划支撑、没有用地手续,甚至没有产权证明,设在远离村庄的地方,随着路网的调整,功能的变化,有的设施已经丧失了功能甚至变成了负担,给公路部门运营管理增加了压力,且容易引发安全运行风险,用于经营无人问津,出租他用经常会让管理主体陷入维权尴尬境地。如果与属地政府、沿线社区、公安交警供需互补,以公益为前提进行资源共享,有效盘活资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为了更好的盘活资产,可以有专门政府部门对低效运转资产建立“公物仓”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对资产投资、配置、调剂、运营进行有效管控和监督,强化信息化手段,运用大数据管理,实施“阳光操作”,利用资源配置调剂平台统筹供需对接,从而防止资产的闲置、空间的浪费、投资的重复。当然也要以靠实的措施厘清需求属性,严控国有资产被非法占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而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扬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殷成胜)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