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关注

江西吉安:青原区教体局创新举措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来源:大众新闻网作者:时间:2024-07-25

     为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锚定“三区”目标打好“十大攻坚战”联动建设江西南部重要增长极的实施意见》,青原区委、区政府始终坚定不移地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遗余力地强基础、补短板、兴改革、塑品牌,积极探索“名校带新校”“高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大力推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办学,全力促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搭建城区与农村、优质与薄弱学校帮扶平台,以“城联乡、强扶弱、促均衡”的新举措,成功实现“抓两头、促中间、齐步走”的发展战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优化举措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领导高度重视,精心构建体系

  在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青原区教体局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与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全面提升城区和农村学校的教育办学水平。为此,制定了《青原区教育领域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体、财政、编办和人社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力统筹资源、凝聚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区领导还亲自参加了签约揭牌挂牌仪式。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打破校际壁垒,在管理互通、师资共配、研训互动、文化同建、资源共享和质量共提等方面深入合作,积极开展教师联合备课、联合教研、合作科研、教学比武等活动。

  明确工作思路,细化具体措施

  一是形成完备工作方案。制定了《青原区城乡学校“1+1”帮带计划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城区先进示范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城区各学校作为核心学校,分别与一个乡镇中心小学开展合作交流。城区学校与合作学校互派一名副校长、一名中层干部和各年级一名骨干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以学校管理为切入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通过三年结对帮扶,受援农村学校有望与城区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办学水平上持续缩小差距。双方结合实际需求,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工作方案、章程、组织架构、整体规划、教研体系,明确年度工作要点。对核心校带动、成员校跟进的教研帮扶,学科优质课和管理经验分享的办法,师生观摩交流活动,学科走教送教和跟岗交流人员等内容进行明确,落细落实到每个环节。

  二是深入开展教学研讨。召开学科教育教学研讨会,实现核心学校的教研活动与成员学校教研活动的充分融合。发挥集团内名师、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订单式”送教上门、青蓝结对、教研整合等活动,形成优质资源共享、管理模式互鉴、教育教研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是创新交流形式。创新开展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交流工作。采取书记、校长走访式,副校级领导、中层正、副职干部和省、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派驻式,派驻集团内核心学校中层领导成员校开展管理工作。自启动实施以来,交流轮岗教师共 104 人。

  四是注重名师引领。今年春季全面启动实施城乡帮带,开展教研活动近百场。在城区语文骨干教师的帮扶指导下,农村学校富滩小学易子万老师参加全区小学语文素养大赛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全区参加市赛荣获二等奖的佳绩。

  五是落实保障措施。保障参与交流的教师在校福利待遇原则上可增不减,对选派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依据《青原区关于推进全区优秀教师规范化流动实施办法(实行)》,享受支教教师政策、边远山区补贴和乡镇补贴。互派人员的人事、职称、职务保留在原学校不变。

  六是建立考核机制。实行城区学校和帮带农村学校、相关责任领导及科室捆绑制考核。对两所学校进行捆绑考核,重点考察教师成绩和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课程实施效果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程度,工作待遇均由学校统筹,德、能、勤、绩等考核由进驻学校负责考评,考评结果在原学校运用,并将城区学校帮带农村学校工作纳入年终办学绩效考核。

  打造特色亮点,疏通发展堵点

  一是打通职称评聘通道。为促进核心校教师主动到成员校交流轮岗,区教体局制定了考核细则,明确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向跨校任职兼课、派驻的干部教师倾斜或者加分。

  二是聘请专家把脉问诊。抓住高校与我区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契机,邀请井冈山大学各学院专家教授深入城乡学校,就成员校的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三是深化校区联动。区教体局组织城乡学校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升学校和教师之间的联动,实现共融共促。如青原区首届中小学(幼儿园)“1+N”素质教育艺术展演暨“五四”晚会和 2024 年青原区教体系统师生啦啦操比赛。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了每月调度、通报制度,每月就城乡一体化办学工作进行专题调度。各集团校也同样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教学教研共建等集团化办学推进机制。

  真心帮扶,涌现感人事迹

  城北学校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陈丹丹,怀着对故乡的热爱与责任,重回这片熟悉的土地,以支教者的身份,再次为富田的孩子们点亮知识的灯塔。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小学语文教师郑文娟,积极响应号召来到东固民族小学开展“1+1”帮扶。其母亲患有肺部结节,弟弟在上海工作,妹妹在云南上班,家中只剩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这让她内心十分纠结。然而,父亲坚定地对她说:“去吧,家里有我呢!”年仅 8 岁的大儿子也劝慰她:“妈妈,你去东固帮扶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外公外婆的。”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她勇毅前行,来到我区最边远山区东固,开展“1+1”帮扶支教工作。吉安十三中小学语文教师郭冬芬深知农村孩子生活学习的不易。她来到新圩中心小学开展“1+1”帮扶支教。“我是一名党员教师,来自农村,对农村孩子天然含有深厚情感,这次参与帮扶支教,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责任,更是对自身能力的锻炼提高。”郭冬芬身上处处洋溢着这种乡土教育情怀。 她将婆婆和女儿一同带到了学校,同吃同住。有了家庭的支持,郭冬芬在支教路上走得越加稳健坚毅。

  (供稿: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教育体育局  陈忠武)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