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4-01-09
□ 本报记者 程晖
党中央一直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在不同时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解决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哪些问题?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难点?“晋江经验”给别的城市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借鉴?本报记者日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马源。
记者:党中央一直关心支持民营经济,从非公经济36条,到2023年的“民营经济31条”,不同阶段的政策的出台解决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哪些问题?
马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在不同时期,我国结合民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针对当时经营主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标志性、综合性支持政策。概括来讲: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性文件,确立了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明确了财税金融支持、社会服务供给、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维护、自身素质提升、民营经济监管、政策协调等政策要点,在全国范围内清理和废止了数千份与“非公经济36条”的不一致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规定。
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民间投资36条”)直接回应了当时民营经济发展放缓、投资范围受限等关切,是第一份专门针对民间投资发展和管理方面的综合性文件,明确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包括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商贸流通、国防科工等过去被认为是垄断性的领域,同时强调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极大地拓展了民间投资的空间和范围。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即“发展环境28条”)出台于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针对性回应了民营企业突出反映的市场准入“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税费负担重、融资难融资贵、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等痛点难点,立足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安排,同时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实现规范健康发展,总体上指出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环境的改革方向。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民营经济31条”)回应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不足、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政策支持有待优化、法治保护亟待加强等突出关切,从发展环境、政策支持、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民营经济发展社会氛围等方面作出规定,来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记者: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内设民营经济发展局,将为民营经济提供哪些支持?在如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应该有哪些抓手?
马源: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内设民营经济发展局,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将更好地统筹相关部门,及时强化政策支持,形成政策合力。一是动态感知民营经济发展动态变化,包括全面跟踪了解和分析研判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从宏观面上了解企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包括提振信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强化各类要素资源支持,扩大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机会等。三是畅通民营经济常态化沟通交流,包括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加强调查研究,点面结合,认真听取民营企业担忧、期待及心声。四是坚持系统观念、着眼全局,统筹优化政策体系,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普遍性问题和深层次障碍。五是支持提升国际竞争力,适应民营经济拓展海外业务、日益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指导支持民营企业防范外部挑战,协同建立防范化解风险协作机制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也是应有之义。在这方面,重中之重是围绕2023年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要求,深刻领会中央文件精神,细化落实好中央文件部署的各项任务,加快出台一批务求实效、获得感强的有力举措。
记者:目前来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哪些难点和困难?如何增加民营经济的信心?
马源: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根据2023年上半年我们对全国100余位民营企业家的“一对一”调研访谈,多数反映近年来国家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包括持续实施减税减费、降低企业综合负担、优化政务服务、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创新等,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交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新情况。
下一步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应重点增强企业的政策获得感,不断改善企业预期。主要有:
一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权利、机会和规则“三平等”,治理市场准入、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存在的各类歧视性做法,做好融资、用地、用工、用能、排放等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全面落实公平竞争的政策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民营企业投资兴业热情。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如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留出份额、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挥企业“出题、答题、阅卷”的综合作用,实现产研深度结合;在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中,给中小企业预留更大份额等。
三是持续提升涉企政策稳定性、透明度,在涉企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评估等方面,充分听取经营主体、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政策出台要打好提前量、设置必要的过渡期或缓冲期。执行政策时杜绝简单化、“层层加码”“一刀切”等行为。
四是健全对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包括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将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到实处等。此外,还应加强权威声音解读,治理网络自媒体谣言等,加强对民营经济正确历史地位的舆论引导,弘扬企业家精神,突出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记者:我国很多地方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总结了很多经验,比如“晋江经验”,您认为“晋江经验”能够给别的地方带来什么借鉴?
马源:“晋江经验”蕴含着丰富的规律性认识,回答了民营经济孕育、成长和发展壮大的秘诀,是当今时代指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对于各地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例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就要深入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切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以此充分激发经营主体内在动力;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在市场监管、优化服务等方面作用,营造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再如,“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就是要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基础性条件,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迈进,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还要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未来产业,让新技术新业务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晋江经验”与新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各地要深入学习其精神内核,因势利导,大力支持本地民营经济,支持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