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要闻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青海闯出特色商会改革新路

青海省工商联所属37家商会实现了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来源:作者:时间:2023-12-26

□ 谢海森 刘亚婷

近年来,青海省工商联牢牢把握“两个健康”主题,把推动商会改革发展作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持续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的改革目标,按照“政治建会、团结立会、服务兴会、改革强会”的方针,立足省情民情,守正创新,闯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青海省特色商会改革发展路径。

政治引领 激发商会“新动能”

“经过近4年时间的改革积累,青海省工商联所属37家商会实现了党组织建设全覆盖,19家商会会长、党组织负责人做到了‘一肩挑’,青海省商会党组织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商会党建工作实现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质的根本转变。”青海省工商联副主席祁永红说。

亮眼成绩单的取得,得益于把商会党建作为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青海省工商联主动谋划加强新时代商会党建工作,组织开展商会党组织建设3年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同时,开展“党建入章”工作,对所属商会《章程》进行统一修订,把加强党对商会的全面领导作为商会发展的“主心骨”,确保了商会党组织“把方向、议大事、促落实”职能的有效发挥。

商会组织是工商联的基层组织,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重要组织依托,实现商会建设提质增效,关键因素在盘活人才资源,激活内生动力。今年以来,青海省工商联围绕充分发挥执委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工商联“联”的优势、“商”的作用,积极做文章。

鉴于大多数执委是各自专业领域的高质量民营企业家人才,青海省工商联开创“主责+特长+指导”的组团式履职模式。每个履职团队由青海省工商联主席、专职副主席担任召集人,民营企业家副主席或副会长担任组长和副组长,重点分为调查研究、政策宣传、经济服务等8个履职团队。民营企业家执委履职成果以年度履职报告和调研报告体现,有效疏通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

架构突破 拓展商会“朋友圈”

今年以来,青海省实现了新型商会组织“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青海省工商联指导成立了西宁市水井巷商圈商会、西宁市力盟商圈商会、西宁市文汇路街道商会和西宁市生物园区商会组织,填补了青海省街道基层商会和商圈、园区新业态商会的空白,打破了青海省以异地商会为主体的基层商会组织结构,是在商会规范化建设上的一次全新尝试,“民营经济人士之家”建设有了新的切入点。

据西宁市文汇路街道商会会长陈志浩介绍,文汇路街道商会成立了商会行业联盟小组,打破各商会缺乏交流、各自发展的瓶颈障碍,通过商会党支部联盟加强企业间交流交友、共建共享,推动行业内部不断创新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异地青海商会组织架构改革也保持着“进行时”,逐步走深走实。据青海省江苏商会秘书长孙保昌介绍,江苏商会为适应新时代商会建设需求,在成立工会的基础之上,今年4月又成立纪检监督领导小组,不断强化商会内部建设,以实现组织高效运作。

服务延伸 画好商会“同心圆”

截至目前,青海省商会组织共有95个,会员单位近万家。其中,有12家所属商会被认定为全国“四好”商会,占所属商会的32.4%。同时,成立了异地青海商会13家。不得不说,商会组织已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桥梁、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据表明,青海省商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正是商会凝聚服务合力的有力见证。“企业期盼什么,商会就干什么”,为解决广大会员融资、法律、用工等实际问题,商会积极搭建金融、法律、维权、联络服务平台。比如,与金融单位合力推出“青商惠贷”等信贷产品、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法治体检”“企业家学法活动”、不断完善“万所联万会”机制,培育培优商会调解组织建设,稳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有效保护民企和企业家的权益。组织开展民营企业“走出去”,参加华商大会、国际生态博览会、东盟博览会、两岸企业家发展论坛、省外联谊活动,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青海省商会在服务工作触角丰富、延伸的同时,呈现出更加注重力度与温度的特点,创新亮点不断涌现。青海省湖北商会秘书长李向东介绍,青海省湖北商会创新会费收取和管理办法,调整一年一收为一届一收,减轻会员负担。商会还在会员生日时由秘书处工作人员亲自送鲜花蛋糕的基础上,连续3年组织理事以上人员免费体检,连续两年组织会员赴欧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学习。商会服务发展的成效越来越好,人心越来越齐。

青海省江苏商会出台了《关于加强会员小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及考核办法》,划分会员13个小组,由常务副会长担任组长,年底对小组、个人进行综合评比和奖励,有效调动广大会员参与、支持商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商会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祁永红表示,今后在推进中国特色商会组织建设中,青海将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服务谋发展,以创新商会组织建设模式为重点,全力打通商会建设“最后一公里”,聚焦商会管理体制改革、商会工作机制创新、商会自身建制效能,用青海商会建设的“金名片”换民营企业家的“金口碑”。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