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黄登政 等时间:2023-11-20
改革网讯 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豫鄂之交,桐柏山腹地,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桐柏还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历史名城。这里是革命老区、苏区,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深厚,史称“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盘古之乡”。独具地域特色的淮源文化、佛道文化、盘古文化、茶祖文化、红色文化享誉内外。
11月16日,由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办公室、江苏淮安市发展改革委主办、中宏网江苏承办的“奔腾‘十四五’沿淮看发展”媒体行活动走进桐柏。来自央广网、中国改革报、中宏网、河南日报、顶端新闻等10余家媒体记者,探究淮河生态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叠红色沃土的发展轨迹。
桐柏县地下资源富集,天然碱、金、银、石油等矿藏丰富,被称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中国天然碱之都”。
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以下简称“中源化学”),主要从事天然碱勘探开发及相关衍生产品加工与销售的大型股份制企业,总资产62亿元,现有员工3800多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天然碱和小苏打生产企业,2023年荣获河南省制造业头雁企业。
在中源化学生产厂区,副总经理王卫士向记者介绍,中源主要是从事纯碱和小苏打生产和销售。近年来,公司利用小苏打开发研究一系列日用产品,例如小苏打球、牙膏、洗手液、小苏打洁具清洁剂等。在生产的过程中,公司一直坚持绿色生产,循环利用,目前有3套纯碱(碳酸钠)加工装置,另配备有4套小苏打(碳酸氢钠)加工装置。公司生产的矿物原料比较特殊,其中碳酸氢钠可能占比达70%,在加工纯碱的过程当中,需要释放出来一部分二氧化碳。矿石中还含有少量的有氯化钠,在纯碱的加工过程当中要控制盐分,排出来是氯化钠还有一部分碳酸钠。为了要收集排出来的氯化钠和碳酸钠,公司又配套安装了4套小苏打逆反应的装置。
截至目前,中源化学整个地面监控装置的工艺参数和设备参数全都反映自控大厅,实现了大部分生产事项的自动化。公司产品年销售近百亿,随着公司产品的创新研发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营收增幅还将继续刷新。今年的6月20日,在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河南)与县政府签约投资118亿元的天然碱矿伴生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备案,环评、安评等手续正在办理中。
山水相依,绿草如茵。桐柏地处豫鄂边界、桐柏山腹地,是千里淮河发源地,独特的纬度、适宜的温度、温润的湿度、适中的浓度、优质的品度、纯粹的净度,造就了桐柏盛产名茶好茶。
南方有嘉木,桐柏有好茶。桐柏茶叶自东周时期传入,唐朝已是著名茶区,宋代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是中原茶叶传统优势产区。名茶好茶是大自然对千里淮河之源百姓的馈赠。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曾发迹于桐柏山的神农氏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近5000年历史。茶圣陆羽也曾在名著《茶经》上对古义阳郡(今桐柏县)茶的品质做了详细评价。桐柏百姓更是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售茶中积淀了深厚的茶文化,特别是在近代,茶文化产品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茶产业一头连着桐柏重大发展战略,一头连着富民惠民的民生福祉。茶产业既是“十三五”期间桐柏县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又是“十四五”期间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更是践行“两山论”、“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据悉,桐柏县目前拥有16.3万亩生态茶园,开采面积11.6万亩,年产量4060吨,一产产值11亿元,综合产值超20亿元。带动全县15个乡镇,114个村,50000余人从事茶叶生产,销售茶叶门店近300家,茶企百余家,“桐柏玉叶”“桐柏红”两大县域公用品牌跃入“全国茶叶百强公用品牌”序列,2016年以来,桐柏茶叶出口创汇达1.52亿美元。2022年6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县”称号。2023年,“桐柏玉叶”公用品牌价值16.71亿元,“桐柏红”公用品牌价值12.24亿元。“桐柏茯砖茶”开辟了河南黑茶产业生产的空白,桐柏所产“一绿一红一黑”已成为了对外展示桐柏魅力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初冬的桐柏,空气清新,天蓝水碧,冬日暖阳下,大山深处的风景依然如诗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良好生态,是桐柏的一张名片,更是桐柏的一份责任。近年来,桐柏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攻坚战,厚植了绿色发展底蕴,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桐柏县委书记党建凯说。
“十里淮河”生态观光带提质改造项目(上图)西起卧牛山公园,东至映山红康养小镇(下图),沿河岸线长13.8公里,总投资约52亿元,主要实施“一带两区四河五桥六项七园”:“一带”沿淮河观光带,携淮河发展;“两区”打造淮河生态区、映山红康养区,引领新未来;“四河”开展龙潭河、水濂河、银盘河、淮河清淤,保护水生态;“五桥”建设龙潭河桥、水濂河桥、书香桥、安澜桥、翠柏桥,贯通新老城区;“六项”实施桐城一品项目、建业公园里二期项目、体育馆项目、尾水人工湿地项目、福源康养中心项目、大别山教育营地项目,完善配套设施;“七园”提升英雄山公园、卧牛山公园、淮渎公园、凤凰山公园、盘古公园、浸月园、流香溪公园,改善游园环境,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的90%。
生态观光带提质项目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长,岸线长,整个项目沿河近水,临河而建,海岸线南北两岸总长24.8公里(北岸长11公里,南岸长13.8公里),是马拉松赛程的一半长,建成后将是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二是全,功能全,项目由一带两区四河五桥六项七园二十六景构成,建有观光柏油道、沿河亲水步道、小品建筑、品茶小屋、休憩驿站等,将老城和新城东西连接、淮北淮南两水贯通;三是美,风景美,将茶祖文化、盘古文化、淮源文化、佛道文化、红色文化与桐柏秀丽的自然风光相互融合,构成独具特色的桐柏淮河风光,未来将成为一处新的网红旅游打卡圣地。
(通讯员 黄登政 李柯远 曹珍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丁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