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生态

苏州以生态高颜值刷新发展高质量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崔双时间:2022-11-17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中部的金鸡湖。查正风摄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更是奋进的脚步。这十年,江苏省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定不移推进美丽苏州建设,绿色动能澎湃兴起,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在苏州大地徐徐展开。

这十年,苏州紧紧围绕争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先行军、排头兵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的核心内容,不断在美丽苏州建设实践中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民众普遍感觉现在扬尘少了,油烟少了,噪声少了,蓝天多了,水更清了,生态更美了,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0年上升,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从2012年的81.7%上升到2021年的92.0%。

勇当先行者构筑绿色低碳发展新优势

作为我国第二批低碳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市全力建设能源变革典范城市,2014年发布《苏州市低碳发展规划》,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大力发展氢能、天然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碳排放总量增速得到控制,由“十二五”年均增速2.5%下降为“十三五”的0.6%,万元GDP碳排放量在“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23.2%。

在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的东沙化工园区里,建华建材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的车间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建设时,规划了绿色建材技术研发中心和5条生产线,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生产流程中产生的相关废水及废弃物都会被回收再利用。

据悉,东沙化工园区原入驻的37家化工企业,多为环保不达标、安全没保障的低端落后产能。2013年,张家港市决定启动东沙化工园区关停转型工作。通过关停整治,张家港市每年可减排COD1189吨、二氧化硫1533吨、氮氧化物550吨,减少危废产生量2028吨。

“腾笼换鸟”腾出的近3000亩建设用地,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发展空间。据张家港市南丰镇镇长王希介绍,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园区遵循“绿色化”原则,既看项目“含金量”,更看项目“含绿量”,聚焦新能源、新制造等高新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已引进建华建材、吉泰汽车等超10亿元项目,累计进驻项目14个,总投资近40亿元。

关停淘汰低效产能企业7344家,关闭退出化工企业699家,化工园区(含集中区)压减至6个,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5.35万家,腾出发展空间7.8万余亩……苏州市委、市政府主动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十年间,苏州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两万亿元新台阶,“含碳量”持续下降,“含绿量”持续上升,持续加快电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印染等高排放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推进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和清洁原料替代,坚持“低端退、高端进”,助力制造业实现“蝶变式”转型升级。

敢做攻坚者织就生态经济“双面绣”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十年来,苏州市以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品、享受优美环境为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织美经济生态“双面绣”,全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让“人间天堂”的美誉实至名归。

“天堂”之美,在于太湖之美。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湖”。苏州市每年排定太湖治理项目,严格落实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推进太湖流域重点工业行业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拆除4.5万亩太湖围网养殖,完成太湖周边7.78万亩养殖池塘改造。实施太湖金墅港、渔洋山水源地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太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现“应查尽查”“应测尽测”。

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吃水”,这十年,太湖沿线的碧水蓝天见证着百姓富、生态美。2020年,“渔三代”沈雪荣告别了风餐露宿的水上生活,加入吴中区金庭水利水务管理服务站,成为一名太湖生态保护的参与者。

“十多年前,我们一家靠抓鱼养蟹为生,那时的太湖不时暴发蓝藻,不仅影响鱼虾蟹的质量,还污染环境,影响岛上游客的心情。”沈雪荣说,这些年来,在政府和岛民共同努力下,太湖生态有了明显改善,一到节假日,上岛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农产品不愁销路,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间自家生活质量的提升。

结合太湖生态岛建设,如今的金庭人正着手从山区泄洪沟、农村面源污染和入湖河道等节点开展截污控源,将用三年时间开展集中分片整治,结合幸福河湖建设,形成从山区到村庄、村庄到河道、河道到太湖的系统性治理方法。

2021年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60.0%,优良天数比率达85.5%……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市锚定打造太湖“绿肺”、长江大保护目标,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如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在治气方面,苏州市围绕“压煤、减污、控车、降尘、禁燃”等环节,推进治理提升。在治水方面,大力实施“水十条”,持续推进水岸同治,“一河(湖)一策”“一断面一方案”。开展“消劣争优”行动,深入开展长江环境大整治、太湖综合治理和阳澄湖水生态修复。在治土方面,持续实施“土十条”,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筛选、关闭搬迁化工企业和涉重企业遗留地块排查,苏州溶剂厂北区污染地块修复工作成为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典型。

十年来,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始终严格落实执法监管,常态保持高压执法态势,持续加大“双随机”检查、交叉互查、夜间突击执法力度,巩固运用“543”工作法、现场执法“八步法”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针对性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15年—2021年,全市累计实施环境行政处罚15191件,处罚金额14.52亿元,共查处五类案件2184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规范化、精准化水平。

争做善治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十年来,苏州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着力破除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探索,生态补偿最早在苏州市起步。2006年,提出“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2010年,苏州建立了生态补偿制度;2014年,出台《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是全国首个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目前共签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166件,涉及赔偿金额7590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典型案例位居江苏省前列。

苏州市还把“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依据不同地区特点实施差别化考核,进一步激发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动力。

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帮助企业在依法经营和求得健康发展上找到最大公约数?对此,苏州市生态环境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包括企业环保信用修复、企业环保经理人上岗、推出助企增绿十四条、设立环保自检自纠管理平台,以及试点重点企业全过程环境管理规范化等,归结起来其目的都是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激发企业履行治污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形成携手治污的工作合力。

十年来,苏州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建成涵盖环境空气、地表水、饮用水、地下水、底泥、生物、土壤和噪声等8个方面的环境监测骨干网络,建成苏州市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和苏州市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平台,全面推动“用电、视频、工况和一园一档”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全市共设置空气监测点位11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400个,土壤监测点位130个。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苏州市新增污水管网3816千米,新、扩、迁建污水处理厂26座,建成77个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城市、集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90.5%,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实现准Ⅳ类标准排放。生活垃圾处置、危废处置利用、小量危废集中收集能力分别达到522万吨/年、326.3万吨/年、3.3万吨/年,基本满足全市处置需求。

十年沧桑巨变,十年矢志攻坚。“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令人振奋,催人奋进。”苏州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苏州市生态环境系统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担当,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以源头治理为根本,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苏州新篇章。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