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经济 > 专题策划

聚焦北京文艺的价值向度与艺术创新 2022北京文艺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徐文宝时间:2022-11-12

11月10日、11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的2022北京文艺论坛在北京召开。 

本次论坛以“新时代北京文艺的价值向度与艺术创新”为主题,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新时代北京文艺发展脉络和历程,分析文学艺术创新创造的优秀成果,挖掘北京文艺的价值向度,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推动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为促进首都文艺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徐粤春,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丛峰,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光明,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评协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荣,北京书协副主席、北京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系主任、教授虞晓勇,中国评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树峰等3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各区文联代表、北京评协会员代表、北京市文联组联部推荐的文艺类社会组织会员代表、媒体记者等参加了论坛。

北京市文联主席陈平讲话

本次论坛分为开幕式与圆桌对话两部分。11月10日下午的开幕式上,陈平致辞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希望身处重要历史时刻的各位文艺评论家,有历史主动性、文化使命感、思想深刻性,密切关注北京文艺发展动态,把握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包容人民情怀,展露批判锋芒,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北京市文联将紧扣“做人”的工作,针对加强文艺评论采取一系列新举措:发挥跨门类交流的特色优势,把“北京文艺论坛”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文艺论坛;不断壮大基层文艺评论力量,加强文艺批评与人民生活的联系;依托北京市文联新建的创展空间与网上文艺之家,强化首都文艺评论平台建设。

开幕式上,由北京市文联组织编写的《2021北京文艺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作为北京地区首部文艺行业发展报告,是北京市文联发挥首都文艺理论评论优势、跟踪文艺发展动态、助力文艺行业建设的重要研究成果。《2021北京文艺发展报告》总论首席专家、北京评协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介绍了《报告》编写情况。

活动现场

为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推动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市文联还建立了特约评论家及签约评论家制度,着力打造一支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北京文艺评论方阵。今年,评选出4位特约评论家、14位签约评论家。陈平、陈宁为签约评论家代表颁发聘书。 

北京市文联自2016年起创办“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6年来推出众多优秀评论作品。今年评选出2022年度优秀作品20部(篇),推荐报送参评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其中有1部著作、3篇长评、1篇短评入围终评。

活动现场

圆桌对话分为“文学代际与时间北京”“光影视听与当代北京”“戏韵舞台与空间北京”“乐舞流芳与诗意北京”“墨韵丹青与色彩北京”“青年新力量与新思维”六个单元。各门类文艺评论家、文艺创作者深入新时代场景,一同回顾、总结北京文艺发展脉络,探讨北京文艺的创新发展路径,共绘新时代文艺的新图景,力求通过理论探讨,为加快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推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现实借鉴。  

活动现场

作为北京市文联的文艺评论品牌活动,北京文艺论坛自2005年创立以来,已成功举办18届,论坛发挥跨门类、跨学科、综合性的突出优势,结合文艺发展热点,围绕重大文艺理论命题开展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交流对话,团结凝聚了各个艺术门类的优秀文艺评论家,开辟了北京文艺的创新路径,有效活跃了首都文艺评论氛围。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