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混改试点将“扩数量”“扩领域”

2019-04-19 14:14:45 来源:本网专稿 

“扩数量”“扩领域”

第四批混改试点工作将启动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袁达透露,在前三批混改试点的基础上,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拟启动开展第四批混改试点工作。

袁达称,考虑到前三批混改试点主要集中在少数重要领域,数量也较少,第四批试点的主要定位就是“扩数量”和“扩领域”。

从“扩数量”来看,前三批试点总量为50家企业,第四批试点数量将超过100家企业。从“扩领域”来看,第四批试点选择不局限于重要领域企业,也包括具有较强示范意义的充分竞争领域企业,以及已实现股权混合、拟进一步完善治理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特别是一些有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袁达对此打了个比方:一个新的产品、一项新的技术在正式量产或商业化之前,先要进行实验室试验,然后放大实验室效果,进行“小试”和“中试”,“中试”成功之后,基本就可量产了。当前第四批混改试点,就是类似从“实验室阶段”进入到“小试”“中试”阶段,我们将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目前,在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第四批试点备选名单,已上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待领导小组审定同意后,将启动试点实施工作。”袁达说。

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

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袁达通报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的新进展。

政策沟通方面,中方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其中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发达国家公司、金融机构与我国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

设施联通方面,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建设进展顺利。到2019年3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超过1.4万列,基本实现“去一回一”,通达境外15个国家50个城市。

贸易畅通方面,2013年~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白工业园、中阿(联酋)产能合作园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稳步推进。

资金融通方面,中国先后与20多个沿线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安排,与7个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建立了能力建设中心。截至2018年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沿线国家累计实现保额6000多亿美元。

民心相通方面,在科技交流、教育合作、文化旅游、绿色发展、对外援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一带一路’建设正从谋篇布局‘大写意’阶段转向精耕细作‘工笔画’阶段。我们将坚持‘三共’‘五通’,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惯例,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落实好即将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的成果,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扎实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持续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大力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袁达说。

六大重点行动

深化水资源重点领域改革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正常年份总缺水量达500亿立方米;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据袁达介绍,2017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043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4,与发达国家0.7~0.8的水平差距较大;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5.6立方米,是世界先进水平的2倍;每万美元GDP用水量约为500立方米,而发达国家基本在300立方米以下。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水利部印发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个方案是未来一个时期开展节水工作的主要依据。”袁达说。

基于我国国情水情现状和地区差异,《方案》提出,到202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降低23%和20%,节水效果初步显现;到2022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到2035年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具体措施上,袁达介绍了六大重点行动和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两大方面。

六大重点行动,即“总量强度双控”“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增效”“重点地区节水开源”“科技创新引领”。“六大重点行动紧盯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突出对用水量超过95%的农业、工业和城镇开展节约集约用水,着重对地下水超采地区、缺水地区以及沿海地区等重点区域用水进行管控。”袁达说。

袁达举了两个例子。“农业是用水大户,约占用水总量的62%以上,节水空间很大,要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畜牧渔业节水养殖方式,加快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工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21%左右,工业节水减排,要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

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突出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深化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强化节水监督管理,推动合同节水管理,健全节水标准体系,推行水效标识建设等。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