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委新闻发言人袁达介绍了我国经济运行、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电力体制改革进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近期出台的重要文件等五个方面的情况并答记者问。图为发布会会场。本报记者高弘杰摄
天然气产供储销平稳有序
主要体现为“四升两降”
据了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一年多来,各地区、有关部门和企业深入贯彻、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去冬今春供暖季的天然气供应总体平稳有序,主要体现为‘四升两降’。”袁达介绍说。
所谓“四升”,即供气能力、储气调峰能力、“南气北送”能力、重点需求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供气能力方面,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80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8.1%;在供暖季的消费量为1090亿立方米,增长17%;日最高用气量10.37亿立方米,增长20%。
储气调峰能力方面,已形成综合储气能力超过16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超过30亿立方米,高峰时每天动用储气约1亿立方米。
“南气北送”方面,通过管网互联互通,新增“南气北送”能力每日6000万立方米。
此外,天然气资源供应向北方清洁取暖的7省市大幅倾斜,将公交车、出租车纳入民生用气保障范围,重点地区和民生用气得到较好保障。
所谓“两降”,即高峰期压减企业用气量明显下降,供暖不及时等个案数量明显下降。
袁达说,2017年供暖季最高压减企业用气量接近1亿立方米,2018年压减不到7000万立方米,较好地兼顾了民生和经济发展需要;对于出现的供暖不及时、室温不达标等个案问题,各地通过日调度机制,都及时妥善进行了处置。
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初见成效
已投运试点项目超过60个
近年来,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不断扩大。据袁达介绍,2018年,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比重大幅提高,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4个重点行业发用电计划全面放开。2019年以来,市场化交易继续取得进展,1月~3月,全国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同比增长24.6%,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6.8%,占经营性行业用电量的50.5%,其中电力直接交易同比增长40.3%,减少电力用户购电支出131亿元。
2016年11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分三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320个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有效激发了社会资本投资增量配电项目的积极性,促进了配电网建设发展,在推动提高配电网运营效率、改善供电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据袁达介绍,2019年,国家发改委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的通知》和《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进展情况通报(第二期)》,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有效解决试点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对改革试点项目的投产时间作出明确要求,督促地方加大推进力度。“从目前情况看,试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投运试点项目超过60个,并有28个试点项目已开工建设,改革试点初见成效。”
袁达还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聚焦当前现货市场试点面临的重点问题,研究起草了进一步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拟于近期出台。“目前,广东、山西、甘肃的现货市场正在开展模拟试运行,为下一步扩大电力现货交易积累经验和完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