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让大米品质提起来
最近一段时间,崇州西蜀粮仓公司柯杨的电话成了热线,每天都有很多电话打进来订购今年的新米,“生产上都快跟不上了!”
柯杨口中的“新米”就是指的是“稻虾藕遇•天府好米”。他说,这种来自于稻田综合种养的大米,是真正的绿色生态健康大米。“去年,我们卖出了800多吨,估计今年的销售量将突破2000吨。”
“绿色生态”的标签从何而来?发展了60余亩稻渔综合种养的职业经理人吴云刚解开了谜底,“养殖了小龙虾、螃蟹和鲫鱼鲤鱼的稻田里,不可能再施用更多的化学肥料,更别说化学农药了。这样田里种出来的米,都是生态无任何污染的,卖价自然比普通米要高一些。”
提起稻田综合种养,四川崇州粮油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福明高兴地说,“我是尝到了稻田综合种养带来的甜头的”。
2016年,杨福明在隆兴镇黎坝、顺江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职业经理身份,建设了规范化、标准化、节约化和规模化的示范区1050亩。“我们种植高产优质川优6203、宜香优2115,全部都是国标二级以上水稻优良品种,其中稻田综合种养面积650亩。”当年,杨福明经营的稻田,每亩仅养殖的利润就有1000多元。
稻鱼综合种养仅仅是多了一项卖鱼的收入吗?显然不是。崇州市农发局水产科科长王恒说,“我们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在基本不减少水稻有效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稻鱼种养区,解决种养争地问题;依靠科技提高水稻单产,选用优质高抗高产品种,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杀等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平,实现水稻、养殖品质双提升。”
在崇州,目前已经探索形成了稻田养鱼、养虾、养蟹、养鳅、养鳖、养鸭六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建成稻田综合种养基地2万亩,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以水治土、粮渔共赢”。
树品牌推电商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在激烈的行业市场竟争中,如何保证崇州“稻虾藕遇”优质大米的质量,打破“天府无好米”的窘境,是摆在崇州面前的另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崇州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保障“稻虾藕遇”质量和品牌的体系和机制。
一是生产全程不落地。目前崇州已建成了20个标准化的粮食烘储中心,可烘干稻谷20万亩、储藏稻谷4万余吨,从生产到收割到烘干到储藏到加工,全程不落地,确保了稻米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