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孕育出“天府好米 稻虾藕遇”

2017-10-01 00:53:53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记者 李凌晨

“江原县,(蜀)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小亭,有好稻田……”

1600多年前,东晋时期的崇州人常璩在《华阳国志》里这样描述川西平原的水旱从水、沃野稻香。常璩文中提及的“江原县”就是现在的崇州市,素有“天府粮仓”的美誉,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而位于崇州市沃野之中的隆兴镇,古称小亭,更汇集了川西平原的田畴沃野精华。

作为天府大地最早从事农业生产地之一,崇州有超过两千年的农耕文化积淀,现在更是成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市、西南地区全国唯一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作为全国首批“两区”划定试点市、成都市六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唯一的优质粮油产业园,崇州进一步深化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市36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区,引导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标准化的种植和专业化的服务,将鱼虾蟹鳖养殖与水稻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稻鱼和谐共生,为稻米创造极致的生长环境,孕育出“稻虾藕遇”健康大米,开创“以水改土、绿色发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粮渔双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农业共营制让田土“动”起来

9月26日一大早,白头镇五星村8组村民高为民从自家“小别墅”踱步到地头。满眼成熟的稻子,一片金黄。“又是一个丰收年!”他喜上眉梢。

高为民已经有3年没操心过自己的7亩多庄稼地,但每年却能从地里收获七八千元。老高这田种得如此“神奇”,还得从崇州的一项叫着“农业共营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实践说起。


5年前,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15组30户农民以101.27亩土地经营权入股,探索注册成立了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当时的农技站技术员周维松担任农业职业经理人。

黎坝村干部回忆,那一年遭遇稻飞虱灾情,周维松对症用药,不但保证了约定产量,每亩还增产50多斤,合作社社员笑逐颜开。按照协议,周维松如愿拿到了2.8万元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报酬。随着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崇州全域的快速推开,带动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业综合服务的迅猛发展。


为解决“谁来经营”难题,崇州市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构建了“理事会+职业经理人+监事会”运行机制,理事会决策“种什么”,农业职业经理人负责“怎样种”,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责确保农民不失利。崇州市农发局农技中心主任刘波介绍,基层探索形成的“除本按比例分红”“保底二次分红”“基本工资+超奖短赔”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了各方参与积极性,目前崇州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46个,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70%。

为解决“谁来种地”难题,崇州市主动适应农业规模经营所形成的专业化需求,开展以农业职业经理人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独创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体系,已培育职业农民近万人。

为解决“谁来服务”难题,崇州市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合作”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共营制下,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达到了规模化种植,再聘请农业职业经理人进行统一管理,“在规模化的土地上进行稻田综合种养,效益提高很多。”在刘波看来,农业共营制好比是沃土,有了沃土才有了“稻虾藕遇•天府好米”优质大米品牌。


稻田综合种养让大米品质提起来

最近一段时间,崇州西蜀粮仓公司柯杨的电话成了热线,每天都有很多电话打进来订购今年的新米,“生产上都快跟不上了!”

柯杨口中的“新米”就是指的是“稻虾藕遇•天府好米”。他说,这种来自于稻田综合种养的大米,是真正的绿色生态健康大米。“去年,我们卖出了800多吨,估计今年的销售量将突破2000吨。”

 “绿色生态”的标签从何而来?发展了60余亩稻渔综合种养的职业经理人吴云刚解开了谜底,“养殖了小龙虾、螃蟹和鲫鱼鲤鱼的稻田里,不可能再施用更多的化学肥料,更别说化学农药了。这样田里种出来的米,都是生态无任何污染的,卖价自然比普通米要高一些。”

提起稻田综合种养,四川崇州粮油储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福明高兴地说,“我是尝到了稻田综合种养带来的甜头的”。

2016年,杨福明在隆兴镇黎坝、顺江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职业经理身份,建设了规范化、标准化、节约化和规模化的示范区1050亩。“我们种植高产优质川优6203、宜香优2115,全部都是国标二级以上水稻优良品种,其中稻田综合种养面积650亩。”当年,杨福明经营的稻田,每亩仅养殖的利润就有1000多元。

稻鱼综合种养仅仅是多了一项卖鱼的收入吗?显然不是。崇州市农发局水产科科长王恒说,“我们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在基本不减少水稻有效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稻鱼种养区,解决种养争地问题;依靠科技提高水稻单产,选用优质高抗高产品种,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性诱捕杀等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水平,实现水稻、养殖品质双提升。”

在崇州,目前已经探索形成了稻田养鱼、养虾、养蟹、养鳅、养鳖、养鸭六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建成稻田综合种养基地2万亩,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以水治土、粮渔共赢”。

树品牌推电商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在激烈的行业市场竟争中,如何保证崇州“稻虾藕遇”优质大米的质量,打破“天府无好米”的窘境,是摆在崇州面前的另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崇州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保障“稻虾藕遇”质量和品牌的体系和机制。

一是生产全程不落地。目前崇州已建成了20个标准化的粮食烘储中心,可烘干稻谷20万亩、储藏稻谷4万余吨,从生产到收割到烘干到储藏到加工,全程不落地,确保了稻米的优良品质。


二是优质包装提升品位。崇州农业企业精心设计,通过把崇州米的地域文化、产品特色融进包装之中,实现优质大米与精美包装的和谐统一。现在崇州米已经实现了包装材料环保化、包装样式礼品化、包装规格多样化,大量使用真空保鲜包装、纸盒、纸袋及可降解材料包装,既提升了产品形象,增强了包装对产品的表达能力,体现了地域文化特点和人文精神,又达到了环保要求。

三是保真守护好品牌。为了保证消费者能够吃到真正的崇州米,保证崇州米“高品位”地位,崇州启动稻米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建立了大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大米质量安全管理,严格规范证明商标的使用和管理。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将水稻的种植、收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信息通过大数据记录下来,实现了大米质量“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

四是是培育优质粮油公共品牌。崇州着力培育“稻虾藕遇”优质粮油品牌,构建“崇耕”公共品牌+“稻虾藕遇”优质粮油“双品牌”联动推广体系,打造“天府好米、稻虾藕遇”,提升“崇州造”优质大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诚信度。稻米品质明显提高,采取品牌销售、订单销售,亩平增收200元以上。

五是推行电商销售模式。崇州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搭建“土而奇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垂直平台+本土平台”三级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成线上供销、线下体验的“崇州农特馆”,促进粮食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延伸。建成“土而奇”优生活连锁生鲜超市3个,农产品配送中心2个,乡镇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5个,村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231个。

从稻田综合种养到品牌打造、电商销售,崇州“天府好米”不仅博得了好名声,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吴云刚说,每亩稻田可以产鱼400斤以上,直接收入2000余元,加上水稻种植的收入,每亩田有3000多元了,“明年还要发展稻虾种养,争取扩大到200亩。”

杨福明也算了一笔账,以水稻亩产570公斤计算,全年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亩收入2280元,种田亩利润920元,每亩社员分红650元,亩纯利270元。稻鱼综合种养,每亩鱼苗50斤约 500元,管理费用约500元,可卖鱼200斤得2000元。

据崇州市农发局对稻田综合种养的统计,仅此一项,全市土地股份合作社就直接增收近3000余万元,入社社员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