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孕育出“天府好米 稻虾藕遇”

2017-10-01 00:53:53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记者 李凌晨

“江原县,(蜀)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小亭,有好稻田……”

1600多年前,东晋时期的崇州人常璩在《华阳国志》里这样描述川西平原的水旱从水、沃野稻香。常璩文中提及的“江原县”就是现在的崇州市,素有“天府粮仓”的美誉,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而位于崇州市沃野之中的隆兴镇,古称小亭,更汇集了川西平原的田畴沃野精华。

作为天府大地最早从事农业生产地之一,崇州有超过两千年的农耕文化积淀,现在更是成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市、西南地区全国唯一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作为全国首批“两区”划定试点市、成都市六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唯一的优质粮油产业园,崇州进一步深化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市36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区,引导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标准化的种植和专业化的服务,将鱼虾蟹鳖养殖与水稻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稻鱼和谐共生,为稻米创造极致的生长环境,孕育出“稻虾藕遇”健康大米,开创“以水改土、绿色发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粮渔双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农业共营制让田土“动”起来

9月26日一大早,白头镇五星村8组村民高为民从自家“小别墅”踱步到地头。满眼成熟的稻子,一片金黄。“又是一个丰收年!”他喜上眉梢。

高为民已经有3年没操心过自己的7亩多庄稼地,但每年却能从地里收获七八千元。老高这田种得如此“神奇”,还得从崇州的一项叫着“农业共营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探索实践说起。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