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援疆教师袁福生:跨越山海 让教育充满爱

来源:改革网作者:方龄皖时间:2025-07-01

改革网讯“与课堂上那些忽闪着求知欲望的明亮眼睛相比,这里的一切都值的。”在皮山高中教书一学年,袁福生与孩子们和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暑假临别之际,他饱含深情地说:“我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学生。” 

袁福生来自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一中,有着20多年的教龄。2024年9月,响应国家援疆政策号召,他毫不犹豫地背起行李跨越万水千山,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皮山高中,以教育援疆者的真情和过硬的本领赢得了孩子们信赖和喜爱,书写着感人至深“皖疆同心”的故事。

安徽援疆教师袁福生和皮山高中的学生们一起合影。

“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2024年9月,教育部第三批“组团式”援疆的通知一下来,袁福生便迫不急待地踏上教师生涯的全新旅程。舒城的梧桐树还没落叶,他已经站在了皮山高中的走廊里。

班里维吾尔族学生文化课底子薄,他就把安徽的教学法子一点点搬过来:用手机“云参观”故宫、在黑板上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下课了还留在教室给学生“开小灶”。除此之外,他还购买了安徽文创小礼品,奖励给有进步的同学。在他的努力下,原本安静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孩子们的眼里渐渐燃起求知的火花。

“小美被欺负了,她该怎么办?”在《拒绝校园霸凌》的法治示范课上,袁老师通过情境设计,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学生们身边的故事。当看到“施暴者”的无理时,台下的学生义愤填膺;当“小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教室里又响起热烈的掌声。这种朴素的自然正义情感正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严格诉讼程序”教学中,袁福生在课堂上模拟了一次法庭开庭,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还原庭审现场。援疆副校长蒋武说:“袁老师让法律课接地气,孩子们听得进、记得住。”

舒城县在万佛湖边上,是鱼米之乡。面对皮山的大漠风沙和干燥气候,初到时,身体便出现不适。但当他每次走进教室,这些不适全都忘了,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在教学上。“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不能就这样让孩子被病魔打倒”

学生阿伊古丽(化名)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一家人手足无措,奶奶攥着医院下达的诊断书掉眼泪:“上哪儿凑几十万手术费啊?”

祖孙俩抱头痛哭的情景,像钢针扎在袁福生的心上。

袁福生得知消息后,连夜拨通了舒城一中的电话,颤抖的声音里满是焦急:“咱们得救救这个孩子,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能就这样让孩子被病魔打倒!”

在他的多方联系呼吁下,“皖疆同心·生命护航”募捐活动迅速展开。舒城一中的师生们纷纷解囊,短短两周,5万元善款跨越5000公里,化作生命的希望。

在2月26日的云端捐赠仪式上,当阿伊古丽通过视频看到写满祝福的善款牌匾时,她泣不成声:“谢谢袁老师,谢谢安徽的亲人们,我一定会战胜病魔,以后更加努力学习,报答恩人。”

阿伊古丽在乌鲁木齐化疗期间,袁老师经常和她通过微信聊天,鼓励她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早日返回校园。这份跨越山海的爱,不仅挽救了小姑娘的生命,更是把爱和民族团结的种子种在皖疆两地师生心中。

爱还在继续传递,袁福生的学生方忠林得知当地需求,今年开春,拉来一万斤大米,免费捐赠给皮山高级中学。“袁老师曾教育我们要有家国情怀,现在我有能力了,换我为这边的娃娃尽份力。”捐赠仪式上,方忠林腼腆地说。看着学生们捧着香喷喷的米饭露出笑容,袁福生深知教育的力量正在传递。

“教学就像烹饪,要讲究火候和调味”

“同学们,国家主权为什么神圣不可侵犯?”一次政治课堂上,袁老师的提问引发热烈讨论。袁福生将抽象的政治学理论,化作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通过云课堂,舒城一中的同学也加入进来,两地课堂瞬间融为一体。

互动环节,维吾尔族学生分享新疆美食,安徽学生展示黄梅戏唱腔。当《中国人》的歌声在两地教室同时响起,那份澎湃的爱国情怀,冲破了地理的阻隔,在每个年轻的心中激荡。舒城一中校长刘双喜赞叹:“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共享,更是一场跨越万里的心灵对话。”

2025年清明,一场特殊的云端祭奠活动在皖疆两地同步举行。袁老师精心制作的“时空对话”视频,让学生与逝去的英雄对话,许多学生偷偷抹眼泪。在现场,袁福生也抑制不住激动,哽咽着说:“我们要继承英雄的遗志,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活动尾声,黄山迎客松与喀喇昆仑雪山的合成画面缓缓呈现,寓意着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守望相助。这份跨越山河的爱国教育,不仅让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中,更成为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

“教学就像烹饪,要讲究火候和调味。”这是袁福生和年轻教师交流时常说的一句话。他也毫无保留地把这种“烹饪”技巧传授给年轻老师。

袁福生经常手把手指导皮山高中青年教师黄霞兵和马得义修改教案、示范课堂互动。“袁老师不仅教会我们教学方法,更教会我们教育的初心。”黄霞兵说,袁老师的教学方法正在皮山高中生根发芽,让更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脱颖而出。

在皮山高中的走廊里,常能看见他跟学生打招呼,学生们总是笑着回他:“袁老师,您好!”这万里之间的师生情,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扎下根,就再也分不开了。(方龄皖)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