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作 > 能源环保

高水平保护筑牢生态屏障 高质量发展绘就绿色未来

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4-12-18

12月17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凤林介绍了党的二十大以来,青海省自然资源系统在统筹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和新进展。

从发布会获悉,近年来,青海省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加速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青海省自然资源系统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迈出了新步伐,为青海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海省在全国首批完成并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逐步形成以三江源和祁连山为生态屏障,以河湟谷地、泛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为高质量发展区,以丝路通道以及黄河沿线为区域协同发展轴,特色小镇多点集聚、均衡布局的“两屏三区、两轴多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2024年3月15日青海省首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后由青海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同时,编制完成113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1552个村庄规划,青海省“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成。

在耕地保护方面,青海省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将落实党政同责作为坚守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举措,确保青海省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通过印发《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耕地保护工作主要目标措施。土地卫片执法数据显示,青海省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面积从2020年的1.24万亩下降至2023年底的0.27万亩,违法占用耕地面积下降了78%,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同时,持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保障重大项目依法依规快速落地。2022年以来,青海省累计审批建设用地441件,涉及用地总面积37.81万亩,保障了交通、能源、水利等一批国家及省级重大项目顺利落地。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青海省近五年平均供地率达97.38%,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3.5万亩,处置闲置土地21.47万亩,连续5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处置任务。

为使青海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青海省印发《青海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实现了全面收官,建立了后期管护机制,同步启动实施青海省生态环境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特别是2023年成功申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达55.15亿元,获得中央专项奖补资金20亿元,目前151个子项目已开工147个,完工93个,累计完成投资31.98亿元。稳妥有序退出自然保护地矿业权,完成了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内的296宗矿业权退出,为国家公园的创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2年以来,青海省共安排各类非油气地质勘查项目905项、资金26.22亿元,清洁能源、优势矿产及其他重要矿产勘查取得新进展,提交了一批钾盐、银、石墨、铌、石英岩等大型、超大型矿床,资源储量不断增加,不断增强青海在资源能源领域服务保障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全省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行动,化解完成507个小区20万余户,惠及70余万群众。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22年以来,建设普适性设备监测预警点1638处、设备1.01万套,对37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综合治理项目133项,“人防+技防”预防体系不断健全。按照“以避为主、治避结合”的思路,实施2023年增发国债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8205户,从根本上解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