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作者:刘亚婷时间:2024-12-18
12月1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以“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为主题的青海省司法厅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青海省司法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甘韬重点介绍了党的二十大以来,青海省在推动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甘韬表示,青海省司法厅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法治青海建设质效。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省的集中统一领导,青海省不断完善法治建设体制机制,出台了多项法治建设相关制度,如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年终述法、年度报告等,为法治青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聚焦“四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强急用先行法规规章供给,有序推进完成立法项目25部,不断提升行政立法质量和效率。健全立法工作机制,确定首批25个省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与西藏开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区域协同立法合作,探索以“小切口”立法方式解决群众“大诉求”。坚持立改废并举,及时清理与上位法、相关政策不一致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28部,切实保障法制统一。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156件,今年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数量已超过法院同期一审行政诉讼案件数量。
在维护安全稳定方面,青海省司法厅积极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通过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织密城市、农村、企业、行业人民调解组织“四张网”。推广应用“智慧调解”平台,方便群众“掌上调”“及时调”,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青海省建立各类调解组织5946个,选任人民调解员24729名,调解各类纠纷案件8.3万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司法行政系统“拉面人”纠纷解决工作法、“六小”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以“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着力点,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采用“前台后场”模式设立调解、律师、公证、信访等多个服务窗口和多个功能室,深化与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的联动配合,实现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累计提供各类法律咨询和服务9.3万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6.9万余件。监狱系统连续22年实现“四无”目标,监管安全水平居全国前列。强制隔离戒毒系统教育戒治成效显著,出所戒毒人员三年未复吸率达92.6%,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在增进人民福祉方面,青海省司法厅致力于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目前,118项公证事项纳入“青松办”APP,在线服务事项范围不断扩大。青海省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5100多个,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年均提供各类法律咨询12万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000余件。坚持“应援优援”,持续抓好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军人军属等重点人群法律援助,先后挽回经济损失1.4亿余元,法律援助保障民生、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作用有效发挥。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依托“万所联万会”机制,精准对接民营企业法律服务需求,成立8个民营企业法律服务团,青海省88家律师事务所与119家商会建立联系合作机制,筛查350家企业法律风险点9232个。
在提问环节,青海省司法厅行政复议与应诉局副局长董得武、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局长陈春林、律师工作处处长杨恒分别就青海省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发挥情况和行政复议的制度优势、青海省司法厅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和法律援助工作方面的具体举措、青海省律师长期从事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法律服务工作有关情况相继回答记者提问。他们表示,青海省司法厅将继续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