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六尺巷的和谐智慧引领学生宿舍共处之道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4-11-11

本网讯 “六尺巷”,位于安徽安庆桐城市中心,得名于一则动人的礼让故事。清代康熙年间,南墙边是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府邸,北墙边是地方望族吴氏的宅第,两家为宅基地发生争讼,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并不赞同家人争夺地界,张英在家书中写道:“让他三尺又何妨。”最终双方各退三尺,让出了六尺巷,从此化干戈为玉帛。这则典故不仅折射出古人的智慧,更能启发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化解矛盾、增进和谐。

学生宿舍作为青年学子生活和学习的共同体,经常面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个性差异的挑战。借鉴“六尺巷”的智慧,也许能为当代宿舍冲突的解决带来全新的思路。

开辟“心理六尺巷”,扩大包容之心

在当今大学宿舍中,摩擦往往源于日常琐事:作息时间的不同、对卫生的要求、个人物品的使用等。一些矛盾看似不起眼,却会因为久悬不决,演变成心结。其实,大多数问题在发生时,如果双方都能在心理上“让他三尺”,即使争论未必停止,包容的心态已经在改变结果。生活中,宽容的心态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成熟和自信的体现。面对分歧,不妨在内心开辟一条“心理六尺巷”,给自己和他人更多的理解与空间。

就宿舍作息不同而言,有些人习惯早睡,有些人习惯晚睡,休息时间的不同必然使得大家在相处过程中产生摩擦。倘若,每个人的心中都能有一条“六尺巷”,那么我们就能做到在他人休息时,主动为他人考虑,减少活动频次、降低音量,为他人创设良好的休息环境;也能够做到即使被打扰,依然笑脸相对,妥善沟通,包容体谅。

善用“六尺巷调解法”,化解宿舍矛盾纠纷

2015年,桐城市人民法院依托六尺巷传统礼让文化提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成效显著。“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走法则是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的核心内容。在宿舍矛盾调解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调解方法。

有时,矛盾产生的根源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缺乏沟通。一句没说清的话、一个误解的眼神,都可能引发冲突。宿舍成员之间应尽量避免采取“冷战”或“隔空抱怨”的方式,应当在矛盾发生后主动沟通,及时消除误解。可以采取每周或每月固定时间的宿舍小会,讨论大家的生活需求和问题,借助集体的力量化解分歧。同时,可以设置“宿舍调解员”。由一名或多名同学充当“调解员”的角色,耐心倾听矛盾双方的陈述,全面了解事实经过,找到事情的矛盾点和争议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这种方式使得矛盾双方互相体谅、互相谦让,最后重归和谐。

传承“六尺巷精神”,打造宿舍新文化

宿舍不仅是休息的地方,更是生活态度的实践场。与其单纯依靠规章制度,不如将“六尺巷精神”引入宿舍日常管理中,形成一种包容、礼让、和谐的氛围。比如,在迎新季,可以让新生共同学习“六尺巷”的故事,讨论如何将这种精神融入日常的沟通与相处中。宿舍管理者还可以设立一个“六尺巷角”,展示张英的书信与故事,用文化软实力去影响学生,让传统智慧潜移默化地化解日常矛盾。

在如今的校园里,“六尺巷”不仅仅是古老故事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实践。宿舍是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一站,是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处的训练场。对待宿舍中的分歧,不是赢了争吵就赢得了生活,而是能否在有限的空间中找到共处之道。让“六尺巷精神”深入每一名学生的心中,打造和谐、谦让的宿舍文化新风尚,对于学生宿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借鉴和传承“六尺巷”的精神,不仅能改善学生宿舍的氛围,还能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一种新的处世方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妨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用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在“和而不同”的宿舍生活中,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超越。

(本文作者张荔系合肥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管理工作负责人;潘佩系合肥经济学院辅导员)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