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4-11-01
打造全省统一公共资源交易“一网三平台”,推动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实现省域内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开启跨省远程异地评标新篇章;推出交易系统“青易办”移动APP,交易全程阳光透明“掌上办”;上线交易金融服务平台,全面降低交易成本;创建“青海省示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近年来,一批批改革举措落地有声,一项项创新模式得到通报表扬,一幅幅便民利企、注重实效的改革画卷在青海省全力铺展。
虽然青海省地广人稀,各市州之间相距遥远,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薄弱,存在着项目施工季节性强、施工期短的突出问题,但是青海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始终秉持着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理念,主动作为,开拓创新,脚踏实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健康有序发展,在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标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等方面,接连取得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
“低起点”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哪里?青海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青海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注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将改革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交易优势,始终坚持全流程“阳光交易”,不断调整优化规则,提升服务质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海篇章注入新的动力、活力。
改革促有为 释放发展动能
机构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是青海省公共资源交易事业“从无到有”走向“从有到优”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正因如此,成立仅数年,青海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在深入推进“互联网+招标采购”工作中高歌猛进,其中三项创新经验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
——自2018年起,青海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持续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切实解决省内各市州评标专家资源严重匮乏困难,最大限度将招标人、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从地域上物理隔离,极大地解决了青海省专家资源不足评标专业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有力地破解了“熟面孔”“评委成常委”等招标疑难情况。2019年底,全省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实现常态化。2021年,青海省持续拓展优化远程异地评标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招标投标领域推广借鉴有关改革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做法。
——2019年11月,青海推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青易办”手机APP服务应用,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2019年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创新成果。“青易办”APP实现“专家管理、交易管理、投标管理”三统一,并在国家信息中心向全国各省市交易中心进行了成果交流,得到了兄弟省市及与会评委专家的好评。
——2022年,依托“一网三平台”,青海省创新思路举措,多措并举开辟公共资源交易“绿色通道”,通过灵活采用“属地办”“重点办”“特殊办”“分类办”等方式,全力保障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开辟交易“绿色通道”助力项目落地和投资见效的创新做法,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向全国各省市进行了成果交流,得到了兄弟省市的好评。
公共资源交易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前来投标单位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青海深化招投标领域改革的实施,作为企业感受是最深的,比如,推进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一网通办,开标评标“不见面”、CA数字证书在省内实现“一地注册、全省通用”等,充分考虑到了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不仅降低了投标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交易环节,打造了透明的交易环境,青海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的创新做法赢得了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好评。”
改革解难题 深挖发展潜能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全面推进平台整合之前,青海各地各部门交易中心性质模式不一,各自搭建系统,由此带来标准、规则、流程不一,给市场主体办事设置了无形障碍。如何解决发展路上“拦路虎”“绊脚石”,成为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
为推动真正实现青海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一网通办”,青海敢于啃下“硬骨头”,下定决心全力打造青海省公共资源交易“一网三平台”,即建立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电子监管平台的为一体的“青海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并围绕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展开了一系列积极探索。
比如,在“一网三平台”,2021年上线运行青海省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平台,采用“1+2+N”金融保函服务模式,大力推广电子保函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投保全流程实现在线提交,在线审核,为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了“信息桥梁”,实现企业“零跑腿”。上线三年来,服务企业4207家,为11732个项目出具电子保函70205笔,释放现金保证金86亿元,极大减轻企业交易成本。
以改革“一子落”,带动发展“满盘活”。在今日,青海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解决了省级和市州数据互通共享的难题,横向联通行业平台信息互通共享,形成了上下衔接、环环相扣的管理链条,纵向贯通省、市州二级统一使用,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由分散向集中统一的改变,现已成为青海政务服务的一张靓丽名片。
截至目前,青海省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已涵盖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土地及矿业权出让、药品采购等5大类,已实施全流程电子化交易项目46535个,市场主体信息入库单位达28051个。青海省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1542个,交易金额836.36亿元。
改革强协同 打开发展思路
回望近年来青海省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快速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围绕提升服务质效,推进阳光交易这一目标,青海积极探索创新评标模式,在常态化开展省域远程异地评标、跨省远程评标等方面,蹚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5月,西宁市制定印发《西宁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探索创新评标模式的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探索推行分散评标和远程异地评标模式,西宁成为青海省首个开展工程项目分散评标和远程异地评标模式的试点地区。
当省域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青海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积极开创“公共资源交易+东西部协作”新模式,不断拓展跨省交易合作“朋友圈”,积极主动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交易联盟共建远程评标环境、数据分析应用、失信联合惩戒、人才队伍培养等,为常态化开展跨省远程评标开辟“新路径”。
近年来,青海在跨省域合作方面不断实现“零突破”。省级层面,青海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同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省际联动,顺利完成跨省无感化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市州层面,海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接河南省新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西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河南新郑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海北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山东省滨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均顺利完成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工作……
此外,今年由西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主场,山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副场,两地共同配合,顺利完成了青海省首个政府采购项目跨省远程异地主场评标工作。越来越多元跨省远程异地评标的省际合作平台,为区域一体化的大市场建设奠定基础。
如今,改革创新的基因已经贯穿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全过程、各环节,在青海,市场交易主体普遍感受到了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标准化,创建“示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系列改革实际举措带来的便利,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正成为推动青海省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谢海森 刘亚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