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4-10-29
10月28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一场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实践的新闻发布会。会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立军详细介绍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基本情况、设立背景、试点工作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世界级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位于其核心地带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公里,不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按陆域面积计算的世界最大国家公园。
自2000年起,青海便致力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先成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后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8年底,通过投入244亿元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江源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逆转。然而,传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仍存在诸多体制障碍,如政出多头、牧民生态红利不足、保护地各种类型并存等。
2016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启动,并肩负着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任。青海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开创了一系列改革,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归并了国土、环保、水利、林草等职能,实施大部门改革,打破了九龙治水的局面。同时,整合了6类15个自然保护地,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此外,还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和相关管理条例、管理办法,提升了国家公园的治理体和治理能力系现代化水平。
在生态治理修复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投入86.61亿元实施了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了保护好水源地,青海注销了地处三江源地区的全部48宗矿业权和水电站,三江源国家公园内20宗,为全国大局牺牲了自身的发展利益。这些措施使得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湿地植被盖度稳定在66%左右,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在共建共享民生改善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通过强化生态管护政策支撑,为保护地每户牧民提供一个生态公益岗位,每年补助资金3.7亿元,17200多名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同时,还推动了“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促进了牧区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刘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