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一个县级黄梅戏艺术团因何重焕活力?

来源:安徽日报作者:时间:2024-10-28

今年国庆前夕,石台县黄梅戏剧团又接到江西省万年县万家村4天的演出订单。如今,这个曾经门前冷落、演出收入入不敷出的剧团,通过革故鼎新、主动出击,再次焕发活力,最高峰年演出400余场,受到戏迷欢迎和好评。

走出大山外,送戏闯市场

石台县是皖南山区的一个小县,人口不多,距离黄梅戏故乡安庆不远,黄梅戏传唱到石台县后,人民群众在劳作中歌唱,在生活中吟咏,曾出现“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的盛况。1976年3月,全民所有制单位——石台黄梅戏剧团应时而生,鼎盛期演职人员高达70余人,是当时全省一支阵容年轻、行当齐全,唱得响、亮得出的县级黄梅戏表演艺术团队。但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新兴文化娱乐活动的增多,传统戏剧艺术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石台县黄梅戏剧团也不例外,演出活动陷入低潮、门前冷落、入不敷出。

“我们不能坐等靠,要主动出击,走出石台。”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怀西告诉记者,当时导演江涛、演员徐斌等人到外省闯市场,驱车1000多公里出去找订单。

无人理睬,一次次碰壁。演出市场的路在哪里?剧团开始研究所到之处基层文化市场的需求,并对黄梅戏及其剧目进行改造。2008年,剧团到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张家村开展演出时,用精彩的表演赢得村民的掌声与认可。原本只准备唱3天6场戏,后来被村民追加了4天8场戏,每天都有上万村民前来观看。通过这次的演出,石台县黄梅戏剧团也与江西省余干县结下良缘。11年后,剧团还收到余干县张家村的邀约演出。今年国庆前夕,剧团又接到万家村4天的演出订单。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石台县黄梅戏剧团不仅在江西扎稳了脚跟,还到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多地巡回演出,受到当地戏迷的热爱和一致好评。通过不断尝试,石台县黄梅戏剧团不仅稳定了剧团的骨干队伍,更为后续走向市场化找到了路径、坚定了信心。

广纳新人才 打破“铁饭碗”

“当时剧团靠自己走市场,有了一定的收入,但是我们体制没有改动,老一套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陷入了体制僵化的困境。”吴怀西感叹道。

多年的市场打拼让他们意识到,改制对剧团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不改革就没活路,只有转企才能激发竞争、才能增强创造力。

时至2010年底,已有35年历史的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即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由事业单位转变为县级国有文化企业。石台县委、县政府给予改制资金并帮助配备了流动舞台演出车,添置了灯光、音响、服装、道具、舞台背景等设施。

在人员安排方面,剧团以“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进行改革。不能参加演出的演员,每个月拿800元的生活补贴,鼓励他们另选它业;留在剧团的老演员和新聘用的演员,按演出贡献大小分配个人所得。同时,组建两个演出团体:一是建立一个经常在本县范围内演出的团体,旨在丰富石台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将其余的人组成一个团体到省外闯市场。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彻底打破 “铁饭碗”。多劳多得,激发了内生动力,也让演员们更有干劲儿。

“一开始,我工资一个月只有800元,改制后,现在一个月拿到手有4500元,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也很有收获。”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当时闯市场的参演演员葛彩虹告诉记者。

“我们把原剧团骨干演员融入新组建的演出队伍中,又在安庆黄梅戏学校招来一批学生,吸收新鲜血液。”吴怀西介绍。同时,剧团广揽人才,聘用社会上热爱黄梅戏艺术且有专长的人才加入剧团,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使得剧团更加精干高效,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群众有需求 戏就唱到哪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戏曲还有市场吗?

吴怀西的回答是:有!

2011年,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明确提出“立足本地、面向周边、放眼全国”的市场定位。

“哪里有人民群众,我们就把黄梅戏唱到哪里,根本演不完。”吴怀西说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首首悠扬婉转、耳熟能详的黄梅调萦绕在群众的耳畔,改制后的剧团常年开展“送戏进万村”“送戏进景区”“送戏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把流动舞台搭建到乡镇村头、旅游景点、校园广场。他们用铿锵锣鼓、优美唱腔、生动情节、精彩表演,让更多的人近距离感受到黄梅戏的魅力。

与此同时,石台县黄梅戏剧团还创新开展黄梅戏唱讲党的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排紧跟新时代、反映主旋律的精品剧目,开展“文艺搭台、理论唱戏”百姓宣讲活动,先后组织编排了“五级书记大走访”送文艺进村、《清风颂》廉政教育、“普法教育”宣传、“民生工程”知识竞猜、“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数十场演出,让宣讲接地气、聚人气。

据统计,2020年以来,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年均演出300场次,位居池州市国有文化院团商业演出场次之首,年均收入在90万元左右,最高峰曾连续达到年演出400余场,演出收入160万元的效益。

根植在乡村 老戏绽新花

改革闯出了市场,剧团有了发展的基础,但戏迷的需求也不断升级。在与基层戏迷的演出交流过程中,石台县黄梅戏剧团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剧目内容,先后备排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剧目《春江月》《女驸马》《荞麦记》《婆与媳》《哑女告状》等10多台大戏和20余折小戏。

除演出黄梅戏和综艺类节目外,剧团也常常编排展演省级非遗——皖南(石台)目连戏,争取将目连戏搬到更大、更多的舞台。

“我们排练的目连戏《上寿》上过央视和省电视台;目连戏《淘气包》多次获奖,并连续几年选调到全省各地文艺展演;目连戏《池州四韵》参加池州市春节团拜会演出……”吴怀西自豪地说道。

作为一家扎根基层的县级国有剧团,石台县黄梅戏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把小舞台做成大事业,先后荣获“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全省国有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安徽省第四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池州市劳模乡村振兴暨文艺宣传示范项目(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徐建 江雪飞 王慧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