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作 > 专题调硏

湟源县创新“种养循环”模式 探索高原绿色农牧业发展特色路径

来源:中共青海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作者:时间:2024-10-20

近年来,湟源县利用半农半牧的区位优势,按照“整体推进、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的思路,探索了绿色农牧业发展新路子。2023年,湟源县“创新特色种养循环模式打造高原畜牧业高产高效发展新样板”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一、建立“草畜联动”机制,破解规模化发展难题。为减轻天然草场放牧压力,建立规模化饲草种植为支撑、标准化畜禽养殖为载体的“草畜联动”机制,在农牧交错地带推进“粮改饲”,2023年全县调制加工青贮饲草13.9万吨,为113家规模化养殖场提供了支撑,缓解了冬季牲畜草料不足问题,实现了生态生产双赢。一是政策引导饲草产业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饲草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完善项目申报、资金监督等管理办法,整合牧草补贴项目,实行种养殖户黑名单和奖惩制度,鼓励引导种养殖户种植饲草、扩大规模。二是“订单式”促进农户增产增收。打造饲草产业示范园,构建饲草产业“点、线、面”梯度发展格局,采取“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农户”的模式,以“订单保护价”收购农户种植的饲草,实现了本县养殖户饲草自给自足、富余饲草对外销售。三是科技支撑饲草提质增效。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专家+基地+技术员+示范户”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实行联点包干,实施禾豆混播技术等试验示范,较传统单播方式平均每亩饲草产量提高0.5吨,按2023年市场价格计算,亩均新增产值达240元。

二、打通“生态循环”路径,提升农畜产品绿色有机成色。建立“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就地消纳”的循环体系,推动畜禽粪污“变身”有机肥和化肥农药减量,擦亮了农畜产品“绿”的底色。一是优化绿色发展空间布局。严格按照“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三区规划布局,实施养殖业“出川上山”,引导畜禽养殖向适养区域规模发展,合理设置农畜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布局,最大限度降低种养殖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二是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机制。发挥湟源县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优势,依托有机肥加工企业,创新“分区域承包-签订粪污消纳协议-订单还田利用”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方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6%,有效支撑化肥农药减量。建立企业、政府、农户共同参与的农用残膜回收机制,农田残膜年回收量达200吨以上,回收率达95%。三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县级监管、监测、执法队伍,完善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截至2023年底,标准化基地覆盖率达一半以上,绿色有机认证达2.7万吨,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三、完善“农头工尾”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不断完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建立了“园区+企业+标准化厂房+批量化生产+品牌化包装+市场化销售”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体系。一是构建“一核四园多点”加工产业布局。以湟源牦牛肉、马牙蚕豆、青蒜苗等主要地标产品为牵引,以大华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加工园为核心,以现代循环农牧业产业园、特色种植产业园、茶马互市生态畜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孵化园为载体,集中力量引优育强,资源集约、企业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的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二是围绕龙头企业补强产业链。按照产业链项目清单支持培育细分领域“领头羊”企业,带动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农户快速发展。支持众和肉食品、日月山牧场、三江一力等企业,发展牦牛生态养殖、精细分割、肉制品深加工、皮毛血骨脏加工产业,补齐精深加工、冷链仓储、产品溯源等短板。支持众丰饲草、青海高谷、青翠青蒜苗等农牧企业,打造绿色优质饲草、青稞、青蒜苗生产基地,构建“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产地初加工+企业深加工+优质产品输出”全产业链。三是推动优质农畜产品“出村进城”。坚持线下、线上“两张网”同步建设,推动优质农畜产品走出去卖出好价钱。线下投资建设高原地标农产品交易港,不断拓展甘肃、四川等省内外输出渠道。线上积极对接“832扶贫网络销售平台”和东西部消费帮扶APP,借“网”出海销售包括生鲜牛羊肉、马牙蚕豆、蒲公英茶等在内的45个农畜产品,累计线上销售各类农产品2.1亿元,其中向东部地区销售农畜产品达2300万元。同时,自建集“市场分类、价格指数分析、信息交流、活畜交易、线上结算”为一体的茶马互市产业互联网APP,实现活畜及副产品“线上交易、线下交割”,累计交易金额达三千多万元。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