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作 > 对口帮扶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玉树州医疗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北京市“组团式”“医疗援青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北京市援青指挥部作者:时间:2024-10-18

两年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北京援青指挥部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援青工作,探索创新支援模式,培养了一支“留得住、带不走”的高原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推动卫生健康援青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一、主要做法

(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综合考虑州人民医院和6家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现状、服务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疾病谱特点等因素,紧紧围绕“5+1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新生儿救治中心5个急诊急救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的建设目标,本着满足各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所需的原则,合理确定帮扶需求,分类确定帮扶目标,精准选派医疗帮扶人才。

(二)强化内涵,弥补短板

着重强化重点专科、急需紧缺专业、医院经济运行和当地人才培养,从人员选派、技术支援、设备支持、责任落实等方面细化任务,不断增强当地医院的“造血”功能,提升州县人民医院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州县人民医院与青海省内外三级医院各科室“捆绑式”发展、共同进步。科学整合各级各类卫生健康人才资源,优化人才专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分布。强化各级各类卫生专业人员执业资质准入,协调发展公共卫生、护理、预防保健和医技等专业。

(三)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加强州县人民医院与青海省内外三级医院之间的联动,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为重点,着力加强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州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急救、护理、精神科、康复(老年)科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整体推进州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藏医药服务、卫生健康管理等各类卫生人才协调发展。

(四)以人为本,创新机制

围绕当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3个环节,用制度和政策留住并用好人才。州县人民医院坚持以人才促改革、以人才促发展,建立健全岗位准入、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制度,创新育才、引才、留才、用才机制,全力提升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取得成效

一是两地合力攻坚有了新作为。北京、玉树卫健部门将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年内,多次召开部署会、对接会推进工作落实,建立健全调度会议、帮扶对接、实地督查、医疗队长述职、援助专家评估等,“信息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收集、需求及时解决、成效及时总结”的全体系制度机制。紧扣考核目标,指导各受援医院分年度、分类别制定工作计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时问效,推进“一切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责任化、责任落实高效化”,为工作定好“标尺”。

二是基础能力建设有了大改观。自2010年,北京—玉树对口援建关系确立以来,北京市累计投入卫生健康项目资金2.85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9项。近两年,全面加强了藏医药传承创新和医疗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各综合医院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步伐,完成了24个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任务,实现了援青门诊全覆盖,首个“院士实验室”“院士工作站”顺利揭牌成立、“守护童心,免费筛查救助先心病儿童”、“连心工程—支起乡村振兴顶梁柱脊柱侧弯筛查”等公益救助项目顺利启动实施,有效巩固健康扶贫成果,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人才培养建设有了大进步。探索建立“1+N”(一个帮扶专家带多个跟学人员)跟学模式,累计引进北京“组团式”帮扶、青南支医专家111名,安排20名玉树医疗骨干走出去开展双向组团培养,通过采取“手把手”等师徒结对方式,在州人民医院先后培养出101名技术骨干,在全州范围内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3000人次,通过远程培训专业技术人才800人次,参与查房840余次、主持教学查房255次,参与手术830台(其中教学手术50台、抢救手术780台),有效夯实全州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基础。

四是医疗服务能力有了大提升。多方整合北京、省内重点医院和支援医疗队力量,综合考量当地实际、疾病谱系,联合指导受援医院确定若干重点帮扶科室,规范诊疗程序、拓展诊疗方法、引进适宜技术,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在州人民医院先后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骨关节诊疗中心、包虫病诊疗基地、血液净化中心等14个新学科,开设了6个新病区,开展了148项新技术、新业务,带动一市五县人民医院开展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等167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当地多项医学空白。一年来,受援医院门诊总量46.41万人次(同比增长7.68%),出院2.9万人次(同比增长17.61%),收入18880.54万元(同比增长16.78%),手术量5272台次(较同期上涨83%),州域内转诊率较同期大幅度下降,位列全省第三。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达到38.71%,医疗收支结构不断优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不断凸显。在国家2023年度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估中,4家县级医院达到基本标准,占比为66.7%,较2022年提高50个百分点,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五是保障体系有了大完善。始终把“组团式帮扶工作”作为一项示范项目,着力构建起服务持续跟进、宣传持续发声的保障体系。一方面不断细化基础保障。各地高度重视医疗“组团式”援助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四个优先”,即“组团式”帮扶项目优先安排、“组团式”帮扶资金优先保障、“组团式”帮扶工作优先对接、“组团式”帮扶措施优先落实。积极协调解决帮扶团队交通、用餐等问题,为帮扶人才配备基本生活设施,落实探亲、休假等待遇,确保帮扶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家人放心。另一方面不断推介先进典型。优先将帮扶人才纳入各类荣誉表彰评选范围,去年,1名支医队长、3名帮扶专家当选玉树好人,1个团队、6名院长和4名医生获得青海省首届“组团式”帮扶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今年,1名院长被推选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同时加大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多条信息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媒体平台报道,被国家卫健委健康报社评选为地方宣传先进集体,全方位、多角度营造惜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三、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搞清楚“谁来干”,压紧压实医疗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四方责任”。

一是压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受援地党委政府切实发挥“组团式”援青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研究重点工作。由组织部门牵头,加强对组织、编办、发改、财政、卫健、医保及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政策培训和工作协同。二是压实卫健部门“行业责任”。各级卫健部门要发挥协调推动作用,对存在的问题实施“清单式”推进、“挂图式”作战、“销号制”落实,做到发现一项、整改一项、巩固一项,确保问题整改见底清零。三是压实帮扶团队的“帮扶责任”。帮扶团队要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拿出施工图和进度表。在受援医院的管理、服务能力、人才培养等工作上务实功、出实招、见实效,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四是要压实受援医院的“主体责任”。受援医院要通过“植入式”技术输入、示范引领、培训指导等“输血”方式,全面提升学科水平,变“输血为造血,吸氧为制氧”。

(二)弄明白“干什么”,严格按照国家考核工作“四个层面”狠抓落实。

一是党委政府层面。要认真研究分析本地区“组团式”援青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完善措施办法,加强监督指导,抓好工作落实。二是卫生健康部门层面。要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对“组团式”援青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分析,及时提出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建议,确保任务有效落实。三是帮扶团队层面。要指导受援医院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加强“五个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重点科室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整体计划,建立远程医疗帮扶协作机制和工作方案,提升受援医院综合业务能力。四是受援医院层面。要突出发挥医院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转作风、转观念,积极为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水平、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

(三)厘透彻“怎么干”,突出“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成效。

一是突出高位谋划,下好聚力攻坚“一盘棋”。始终把“组团式”援青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持续加强谋划部署,大力推进政策落实,以落实中的最大合力发挥支援帮扶工作的最大作用。以“站位高”推动“谋划强”,将帮扶工作列入党组会、委务会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部署会推进工作落实,协调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计划精”推动“落地实”,指导州人民医院和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分年度、分类别制定措施详、目标明的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指导受援方2025年考核目标具体化、精细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制度全”推动“成效足”,建立调度会议、帮扶对接、实地督查、医疗队长述职、援助专家评估等5项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反馈及时、落实到位、评估准确、成效显著。

二是突出高标推进,做好效能提升“放大器”。始终把培养好人才、建设好学科、夯实好基础作为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招,久久为功,点石成金。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精”,探索建立“1+N”(一个帮扶专家带多个跟学人员)跟学模式,分批次选派本土优秀人员到支援帮扶医院跟岗学习,每年帮助受援医院培养1名医院管理人才、3名临床骨干医师和一定数量医技人员。在学科建设上注重“联”,多方整合北京、省内重点医院和支援医疗队力量,综合考量当地实际、疾病谱系,联合指导受援医院确定若干重点帮扶科室,规范诊疗程序、拓展诊疗方法、引进适宜技术,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在基础提升上注重“用”,在玉树市八一医院、囊谦县人民医院等一市五县逐步建立急诊急救“五个中心”,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分步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加强智慧医疗系统建设,确保群众享受更多优质医疗资源。

三是突出高效服务,建好倾力保障“全体系”。始终把“组团式”援青工作作为一项示范项目,着力构建起资金持续倾斜、服务持续跟进、宣传持续发声的保障体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在落实好受援地资金支持、人力支持责任的同时,统筹使用好对口支援资金,重点关注考核目标所需和5个中心建设,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受援医院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工作需要。不断细化基础保障,协调解决帮扶团队交通、用餐等问题,为帮扶人才配备基本生活设施,落实探亲、休假等待遇,确保帮扶人才工作安心、生活舒心、家人放心。不断推介先进典型,优先将帮扶人才纳入各类荣誉表彰评选范围,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角度营造惜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