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作 > 要闻

青海省海西州成立70周年,走出民族地区发展新路子

来源:改革网作者: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时间:2024-10-18

改革网讯 (刘亚婷报道)近日,青海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系列新闻发布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专场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共海西州委副书记、州长乔亚群分别从生态环境、综合实力、产业转型、民生福祉、基础设施、社会大局、党的领导七个方面对海西州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成果作简要介绍。海西州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政法委书记高永红和海西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索昂旺毛分别介绍海西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关情况和70周年庆祝活动筹备情况。

乔亚群表示,近年来,海西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经济总量快速提升、民生事业节节攀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走出了一条具有海西特色的民族地区发展新路子,全州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西州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工作体系,生态管护员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由2012年的3.5%、40.63%提高到2023年的4.1%、45.38%,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变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到98.5%,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以上。同时,坚决整治各类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2年到2023年,海西州地区生产总值由376.32亿元上升到828.19亿元,年均增长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1.92亿元、545.65亿元、230.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8%、5.4%、6.5%,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人均GDP由7.7万元增长到17.6万元,始终保持在青海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51.83亿元增长到95.14亿元,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4.91亿元增长到129.72亿元,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产业转型提档升级。盐湖产业稳步发展,海西州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纯碱、镁系化合物、锂盐生产基地,钾肥年产量约占全国的77%以上、碳酸锂约占21%以上、纯碱约占14%以上,镁系产品独占全国高端市场,盐湖产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转变。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壮大,接续推动国家三批大基地项目,一批750千伏、33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继建成,已建成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海西州新能源装机1908万千瓦、占青海省的48.8%;清洁能源占上网电量的100%。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A级景区达到19家,2023年旅游人数1700万人次、旅游收入84.72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4.4倍、6.1倍。绿色有机农畜产业提质增效,累计认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308种产品入选“神奇柴达木”优品库;2023年海西州枸杞种植面积41.4万亩,干果总产量达9.13万吨,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柴达木枸杞和藜麦获得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STC)认证;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471个,认证规模稳居青海省首位,率先在青海省实现有机畜牧业认证全域全覆盖。绿色算力和天文科技产业初见成效,全力推进绿色电力向绿色算力转化,建成柴达木云数据中心暨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三江源国家大数据灾备基地等,实现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全覆盖。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冷湖天文观测研究基地建设,累计引进11家科研单位45台望远镜,总投资近30亿元,墨子巡天等4台望远镜已投入科学观测,亚洲规模最大的天文观测研究基地正在逐步形成。

海西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2.9%,较2012年增长6.9个百分点。围绕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自对口援建工作启动以来,累计落实援青资金28.81亿元,实施援建项目395个。

高永红介绍,海西州现有常住人口47.1万人,有蒙古、藏、汉、回、撒拉等4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4.5%。2005年,海西州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7、2022年连续两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索昂旺毛介绍,海西州将于8月7日至8日在德令哈市举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全面展示感恩奋进、团结拼搏的良好形象。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