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4-10-18
产业“四地”建设是立足青海省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而确定的战略路径。借此发展机遇,西宁市牢牢把握产业“四地”建设中的“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立足创新资源、要素保障等集聚优势,找准西宁服务支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的改革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强省级相关部门和兄弟市州的沟通衔接、协同联动,积极谋划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服务好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产业协作等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为青海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创新、质优的新动能。
紧盯目标任务,在推动三重建设上力求实效。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框架搭建完成,主任副主任全部到岗,建设工作已完成科技部答辩,等待评估结果。建成盐湖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盐湖生态环境观测、人工智能测试等平台。在二次青藏科考、钾资源可持续开发、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镁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批重要成果落地转化。盐湖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已全面运行,收录全球主要国家盐湖专利12万条,为盐湖领域科研人员和企业提供丰富的专利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青海大学部省合建盐湖化工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建设有序推进,3.6万平方米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基地建设进展顺利,购置设备总值近2亿元,建成实验室1万余平方米。成立“锂资源高效利用”“镁资源高值利用”“低品位钾高效提取”“氯元素平衡利用”“稀有元素提取”5个研究团队。研发电解镁纯净化技术、高强高韧压铸镁合金和高真空压铸成套技术,开展插层结构紫外阻隔材料的中试研究。努力解决盐湖工业股份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难题,已完成东川园区土地规划审批,正在同步开展土地审批手续和企业设计规划。项目开展以来,承担或参与国家部委项目9项、省级项目10项。
加快科技创新,在解决技术难题上取得突破。加大跑部赴省力度,2024年争取盐湖领域省级科技项目31项,获得专项资金2230万元。安排市级科技专项经费620万元,支持盐湖领域9个创新平台和科技研发项目,重点支持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智慧赋能盐湖显微科技创新平台、青海大学碳中和新材料新装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青海艾特克高端镁基材料绿色智造、青海大学储氢镁合金粉末制备等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与青海利亚达公司开展的盐湖核级硼酸研究项目,已具备年产1000吨高纯核级硼酸产能。加快建设较为系统的“研发—中试—产业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甘河中试基地特殊形貌氢氧化镁项目已建成1条中试生产线,具备年产氢氧化镁1500吨、镁铝水滑石1000吨产能规模。全国首座饲料级硫酸镁钾晶格重构炉点火成功,在推动青海省盐湖特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开辟了新路径。
聚焦优势特色,在抓好成果转化上走深走实。聚焦盐湖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招商,完成西宁市盐湖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研究,重点增加盐湖产业创新基础、技术攻关方向等相关内容,围绕锂、镁、钠、硼、钾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绘制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地图,梳理69家重点对接企业和8项产业对接技术清单,完成20个锂、镁、钾、钠、硼资源精深加工重点招商项目现状分析、投资估算等前期工作。现已形成以泰丰先行、弗迪电池等为代表的盐湖产业相关企业,其中锂资源方面形成动力及储能电池37.5GWh生产能力,镁资源方面形成氢氧化镁14万吨、氧化镁5万吨、铝镁合金铸件4000吨生产能力,钠资源方面形成PVC54万吨、烧碱50万吨生产能力,硼资源方面形成高纯硼酸6000吨生产能力,钾资源方面形成复合肥129万吨生产能力。持续加强与东部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合作,提升盐湖精细化、高值化产品研发能力,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充分发挥西宁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深入科研院所、企业对接需求,积极发布盐湖领域优秀科技成果,推动盐湖科技成果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西宁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航介绍,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建设构想提出一年来,西宁地区完成盐湖科研成果29项,显示出较强的创新活力。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王敏研究员领衔的膜耦合提锂研究项目获得青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盐湖区水-盐循环机理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机理研究、氯碱化工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和清洁铬化工技术示范等4项分别获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二、三等奖,青海大学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演变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将进一步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宁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刘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