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4-10-18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见证了那曲市科普宣传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当下,全市中学科技馆建设达到14个,实现了全覆盖;小学科技馆建设达到7个,乡镇科普活动站112个,寺庙科普站10个,流动科技馆2个,科普宣传覆盖到11县(区)。先后建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高寒高海拔科技植树试验示范基地),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浙江援藏4500智能温室大棚、色尼区高寒高海拔矿山修复科研科普教育基地、聂荣县中学青少年科普工作室)。由国家能源集团援建的全区第一家以能源为主题的县级科技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一项项重大的荣誉,记录了那曲市科技工作展示的昂扬风采和优异成绩。聂荣县科技馆中学科普团队教师荣获“典赞2022科普中国”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团队称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西藏自治区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被评为“2023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科学技术协会被评为“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西藏自治区主场活动在那曲市隆重举行,那曲市科协3名同志获得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先进个人称号。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改革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不竭动力。那曲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钟宇栋介绍说:“那曲市科学技术局以建设中国那曲—青藏高原极地种质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为抓手,抓班子带队伍,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四个面向”的指示要求,着力在提升科技能见度、引领力、支撑度、贡献度上下功夫,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赋能那曲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那曲建设尽责任作贡献。”
来到那曲市农牧业科技产业园区,一座总占地面积为15400㎡,总建筑面积为9301.59㎡,总投资为18000万元的科研大楼拔地而起,这里是中国那曲—青藏高原极地种质资源保护中心项目所在地。该项目不仅是那曲市委、市政府的五大牵引项目之一,更是实现国家、西藏自治区和那曲市种质资源战略安全的必要途径,是西藏自治区和那曲市科研、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推动力量。
众所周知,那曲是全国平均海拔最高、国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科研发展受人才匮乏、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为此,那曲市科学技术局主动提供平台,以“协同创新,那曲转化”理念为引导,推动使命共担、问题共研、成果共享,引导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参与那曲发展科技引领重大项目课题研究。目前已经与全国十几家院校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支持本地“双创”企业成果转化,泱之姆奶渣饼、牦牛骨钙咀嚼片等一系列产品研制成功并上市。积极服务保障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接待服务各类考察队519支4577人,在服务保障的同时,积极做好考察资料的收集,为高原物种保护库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坐拥大好河山的那曲,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那曲产业发展一度举步维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仅及海平面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坚硬的冻土难以种活一颗小树,甚至有人说“百亩草地方才能喂养大一头牦牛”……只有利用科技才能消除产业发展瓶颈。
从最强劲的畜牧业寻突破。那曲市科学技术局持续组织开展保护和发展传统畜牧业、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思路、找准路径,各位专家积极建言献策,共筛选出有益的意见建议6条。围绕草业突破课题,在推广适生草种的同时,积极与国内菌草企业进行极高海拔菌草种植试点示范,强化产业链考察调研,与国家菌草工程中心林占熺教授团队洽谈合作意向,在那曲市科学技术局、4500智能温室等地试种巨菌草45万株、绿洲一号3.5万株,种植总面积约150亩,为畜牧业发展提供科研支撑。
近年来,那曲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梳理已经完成的112项项目,对能转化、可转化、可推广的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让项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加快科技成果平台建设,让成果可交易、有地方交易,新备案入库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3家市级众创空间,完成8家市级众创空间运营管理绩效考核,兑现“双创”补助资金490万元,为13家企业解决融资4109万元,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环境建设方面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