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作 > 发展改革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领,谱写高原铁路发展新篇章

来源:改革网 作者:谢海森 刘亚婷时间:2024-10-18

——拉萨基础设施段优化维修体制改革纪实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谢海森 刘亚婷报道)

拉萨基础设施段是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管内第一个集工务、电务、供电、房建四个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设施维护单位,主要承担着青藏线唐南段、拉日线、川藏铁路拉林段四个专业的设备维护及监管任务,段管辖正线里程1184.42km,车站63个。在挂牌成立的3年多时间里,它迎来了众多首次挑战并圆满完成任务,如在拉林铁路开展入冬前首次“体检”、在拉林铁路首次使用JJC型接触网检修列车、在拉林铁路与地方政府携手推进“双段长”制、在拉林铁路进行首次捣固作业、拉林铁路配电所迎来首次全面“体检”、拉林铁路道岔区无缝化改造施工……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拉萨基础设施段党委书记赵文斌介绍,段成立之初,党委班子将段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管理是否取得成功,通过对标“基础设施”综合站段制定了“四个下来”的工作目标:一是通过强化专业管理,推进各专业间的深度融合,实现单位设备故障率较国铁集团、集团公司安全控制指标“降下来”。二是通过加大先进技术和设备设施投入,充分发挥集中检测监测设备作用,实现职工劳动强度“轻下来”。三是通过改变“小而散”的天窗作业模式为“一体化”综合维修方式,实现实际使用天窗数量“减下来”。四是通过提升综合资源运用和管理效率,实现生产成本“控下来”。

改革要重规划,更要重落实。为实现“四个下来”的工作目标,全段上下以优化维修体制改革为牵引,下大力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就生产组织模式、分配制度、队伍素质能力三个方面发挥改革能动性,抓任务细化落实,以显著的改革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铁路力量。

进行生产组织模式改革。提高施工天窗利用率,针对拉林段夜间不行车的实际,在隧道病害消缺、线路道岔大机维修、重点病害集中整修作业中,申请8-10小时的“大天窗”开展集中整治,提升大机利用率、施工消缺进度、关键病害整治有效性。提高综合天窗的运用频次,分别由车间、段分层组织召开维修计划平衡会,尽可能将各专业维修作业纳入同一天窗,减少防护员等辅助生产人员和交通出行风险。推进车间组织生产,拉林段综合维修天窗全部由车间组织安排,深化格拉、拉日线电务单一专业车间组织生产工作,把设备维护、作业组织的主体职能上移到车间层面,运用好年度综合集中修、春秋检、季度集中检修和日常养护四个环节,维护好信号设备质量。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结合实际分别采用计分制、计时制、岗位绩效系数等方式,开展绩效工资改革分配。设备维修车间采用“岗位作业项目评分分值”,根据每天作业分工及完成量进行计分,月底汇总统计进行分配。综合监管车间按照检查任务分配、海拔地区差异、盯控作业项点、日常培训演练、临时性工作等,分五类确定对应计分标准,推进计分制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拉萨南机修车间按照轨道车司机及汽车驾驶员作业区域、连续作业时长,合理确定计时趟数,推进计时制绩效工资分配改革。安全生产指挥中心按作业内容制定分配调节系数,按照不同专业人员同岗同酬原则,在统一分配系数调节的基础上,再按照工作效率进行绩效分配。

增强队伍素质能力改革。分层建立培养5个技能人才库,入库人员438人。每半月开展一次周末培训天窗演练,固化职工作业习惯、提升职工标准化作业能力。优化星级职工考核评定实施细则,加大对3-5星职工的奖励力度(三星奖励为400元,四星奖励由为700元,五星奖励为1100元),提升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加强队伍建设,将监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情况纳入监管人员绩效考核,通过定期考核考评结果,建立末尾淘汰制度,有效激励监管人员提升工作能力。

仅仅一组对比数据,使得改革成效更加生动具体:聚焦施工改造等重点任务,有效提升格拉段岔区设备质量,格拉段岔区平均TQI值从2022年6月的9.34降至2024年6月份的7.91,降幅达15.35%,线路设备运用质量大幅提升。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