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谢海森 刘亚婷时间:2024-10-18
“我连续几年提出申请,希望能踏上这片期盼已久的土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己的满腔热情,可惜,心愿始终未能达成,圣洁的格桑花仿佛成了我可望却不可及的梦想。2022年,年过50岁的我,得知学校有援青计划再次提交申请,当听到组织批准同意的消息时,我喜极而泣。”转眼间,第五批天津援青教师冯冬梅已经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学充实工作一年了。
时光如梭,天津援青已有十三载,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过13亿元,实施六大类397个项目,围绕教育、卫生、农牧等25个行业部门开办137个培训班次,培训人数超过1.2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第五批天津援青干部人才达到95人,分配至30余个受援单位,援青队伍规模之大、类型之全、覆盖范围之广均为历年之最。
从海河之滨到金色谷地,“先做黄南人,再做黄南事”成为天津援青实践最生动的注脚,扎实践行“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围绕智力支援、产业支援、民生支援、交流交往交融、教育医疗支援五个领域,精准打造了“红沙棘”“梧桐树”“格桑花”“石榴籽”“春雨”五大品牌工程,天津正在不断打造援青实践新高地。
专注短板医疗事业节节高
一直以来,高海拔地区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像老年泌尿疾病这样的常见病,有时面对病情复杂的病人,无奈只能转诊上级医院手术。让人欣喜的是,改变发生在今年3月。
“在天津援青的协助下,黄南州人民医院购置了第一台低温等离子电切设备并投入使用,完成了黄南地区首例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该项技术落地后填补了黄南州泌尿专科诊疗技术的空白,未来不出州看病将成为常态。”第五批援青干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孟纬自豪地介绍。
不断破零、填补空白,这样的案例持续在黄南州书写:黄南州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滨海医院合作共建高原特色医学研究所,实现黄南州医学研究所“零”的突破;选派医疗骨干人才64人次,填补州以上技术空白40余项;支持黄南州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黄南州首个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在青海涉藏六州中首创开通医保跨省直接结算,黄南州各族群众便捷享受滨海新区优质医疗服务。天津援青在黄南人民迫切关注的医疗事业上越攀越高。
目前,黄南州已实现“组团式”支援县级医院结对全覆盖,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地区,辐射帮助到更多困难群众,天津援青持续多年开展“名医进黄南”大型义诊活动,累计为数千名农牧民提供就近优质医疗服务;开展困境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筛查工作,已帮助22人免费完成手术。高原上的“流动医院”“天津曼巴”让黄南人民更加亲。
创新办学教育质量连连升
来到黄南州支援的每一名人才都好比一颗优质的“种子”,要发挥一个带一群、一个帮一片的作用,以智力帮扶为重要导向,去年以来,天津援青小组团从5个增加到7个。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是天津援青在黄南州援助资金最多、援派人员最多、双方交流交往人员最多的领域。目前,在黄南州共建立结对帮扶学校10对,天津援青教师团队实现师徒结对帮扶全覆盖。
黄南州职业中学校长完么多杰介绍说:“天津援青投入1亿元打造了青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黄南州职业中学,又在天津4所职业院校精准帮扶下,一个院校包一个专业,环境保护专业迅速成长为我校的明星专业,职业教育水平逐年提升。”
百年大计重教育,创新实干兴教育。黄南州一市三县均在天津异地开办“黄南班”,在校生规模达到430人,是青海省唯一在支援地异地办班达到县域全覆盖的市州,同时在黄南州创新开办“天津班”,中高考科目全由天津教师任教。天津援青教师注重制定更适合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创新教学尝试,比如今年黄南州中学校长天津援派校长方焕生在初一年级“天津班”推行“班级协作体”,让各科老师对学困生进行多人认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另外,天津援青与专业公益组织共同搭建专注于高原农牧区青少年的助学平台,仅去年,各类社会组织累计捐赠助学帮扶资金和物资价值超过500万元。多种创新驱动之下,“输血支教”逐步变为“造血兴教”。
深挖内潜产业协作日日新
近期,津青两地签署了新的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合作帮扶协议,其中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森林草原碳排放交易合作事项将助力黄南州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创新对口帮扶模式。
碳排放交易只是黄南州的资源优势之一,黄南州坐拥大量优质农畜产品,是全域有机认证的地区,只不过产品单一、简单粗放型包装、物流成本高等因素让其“藏在深闺人未识”。天津援青注重“延链”“升链”“引进来”“走出去”,多措并举助力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天津援青共引进29家津企落户黄南,在黄南州全州建立劳务协作工作站,推介1424人到省外就业,建设72家扶贫车间,吸纳1201名建档立卡户就近就地就业,促进黄南州河南县与天津科技大学共建绿色有机畜产品研究院,填补了青南地区没有研究院的空白。
在天津优势与黄南州资源禀赋有机结合和强力带动下,当地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潜力。好产品转化为好商品,天津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研发出牦牛胶原蛋白肽粉、黄菇蛋白粉和黄南州特色抗高原缺氧损伤饮料等15种新产品,为衍生有机产业产品链奠定了坚实基础。好商品有了好销路,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和宝龙广场完成两个黄南特色产品街区建设,对黄南州27家企业210余种产品进行展销。
值得关注的是,围绕黄南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目标,天津援青深入实施“天路计划”,加大对当地企业的业务培训和到青海省外开展展销推介活动的补贴扶持,推动纳入全国帮扶产品目录的企业由16家增至28家,帮扶产品由45个增至104个。围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连续开展了两季“坐着地铁游黄南”活动,在天津、北京双城联动展示黄南人文自然场景。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天津援青以安居乐业为前提,更注重提高当地自我发展能力。据统计,天津援青累计超过90%的资金投向民生领域,实施了一批批“甜水入户”、黄乃亥乡“村村通”等民生工程,培育了一个个“瀞度模式”“飞地模式”等以产业带动就业的品牌项目,迎来了一片片德吉村、来玉村等易地搬迁村吃上“黄河旅游饭”的区域嬗变。
如何答好援青这个时代命题?天津市援青指挥部总指挥,黄南州委副书记、副州长宋建这样诠释:“援青人才要努力成为一颗‘优质种子’,在黄南州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传、帮、带、培’,为黄南孕育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留下一批‘造血式’的产业,让老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