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阮丽娟时间:2024-10-17
——青原区探索庐陵湾闲置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实践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 庐陵湾,坐落于青原山风景名胜区(4A 级景区)西南部,千里赣江在此蜿蜒成天然的 S 形弯道,全长 3.5 公里,距中心城区仅 15 分钟车程,乃是千里赣江漕运文化与青东公路旅游带上的关键节点。然而,由于历史缘由,区域内的老厂房、废弃粮库、残破渔庄、赣江码头、滩涂地、荒山、坑塘等资源长期闲置,蒙尘已久,亟待盘活利用,实现 “变废为宝”。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转化通道,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去年以来,青原区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标省委 “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 的战略部署,全力打响 “两山” 转化攻坚战。秉持 “小切口、项目式” 理念,积极探索推进庐陵湾闲置生态资源的 “复合” 开发,初步打造出一个集亲子滨水、美食文化、宿集露营、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全天候微度假综合体。
主要做法及成效
“摸排 + 收储 + 开发” 一体推进
面对庐陵湾片区内水塘、村落、林地、荒山、滩涂等生态资源分布散乱、碎片化,且难抵押、难变现的现状,青原区按照 “集中式摸排、分散化输入、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运作” 的理念,推进一体收储与复合开发,促使闲置生态资源实现从 “散” 到 “聚”、从 “聚” 到 “优” 的精彩蝶变。一是摸清资源底数。坚持规划引领,以项目控制性详规为纲,统筹农、林、水等职能部门组成工作专班,对片区内涉及的田、地、水、林等生态资源以及房舍等闲置资源进行集中摸排,确定权属。经细致摸排,该片区内共有耕地 280.45 亩、林地 182.64 亩、滩涂 22.91 亩、坑塘水面 80.53 亩、果园 20.64 亩、旱地、草地等其他地类 82 亩,闲置厂房、学校、鱼庄、农庄、废弃养鸡场、粮库等 2 万多平方米,民房 39 栋。并逐一建立了《生态资源资产清单》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清单》。二是开展集中收储。针对片区内资源多样、权属多元的状况,明确以区两山公司(国有企业)为主体,对清单内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对于不改变原有用途和性质的资源,如基本农田、坑塘水面、林地等,通过长期租赁的方式进行收储,获得用益物权,既降低了收储成本,又提高了开发时效;对于需要改变功能用途并进行大规模投资改造的资源资产,如废弃粮库、废弃养鸡场等,推行以购买优先、租赁补充的方式进行收储,有效规避资产流失风险;对于权属为国有或集体所有的资源资产,如老船厂、林场等,推行征收、联营、租赁等复合式收储,实现多方共赢。三是创新方式开发。探索 “国资 + 民营” 合作运营模式,引入第三方市场主体 —— 君宸文旅有限公司。区两山公司以收储的资源和投入建设的资产入股,君宸文旅以资金和专业化运营入股。坚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植入运营前置理念,通过前期市场调研,确立了打造以本土自驾游、亲子游为客群的滨水、美食、宿集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行设计、建设、运营一体谋划、一体实施。通过资源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业态的打造,促使分散的村落、林地、水系、滩涂、农田等闲置资源转化为生态良好的旅游胜地。
“文化 + 旅游 + 农业” 一体发展
围绕 “产业打底、旅游增收” 的思路,以 “文化 + 旅游 + 农业” 的创新模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形成了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相互融合的产业形式,以单一资源的多种用途促进生态产品内在价值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一是农旅互促。依托片区内农庄、果园、林场等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态。先后开发了玉品家庭农场、花花果园、油菜花海、彩色稻田、欢乐渔趣、农耕文化科普展示馆等场景丰富、体验性强的农业休闲采摘体验项目。既迎合了市场需求,又实现了对耕地、林地等资源的最大化保护和利用。二是文旅互融。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 “绣花针” 式 “微雕” 的理念,合理挖掘片区内码头文化、庐陵文化与乡村特色民俗文化。以滩头村和张家渡码头为轴点,对原有的凋敝村庄、闲置滩涂及废弃厂房、粮库等进行文化赋能。重点布局了赣江码头长廊、码头鱼庄、静心康养、亲水沙滩、研学基地、庐陵文化村落 + 文创展示为主题的艺术水乡、云朵系列 IP、跑马场、ATV/UTV 赛车等业态,打造了集 “研学 + 康养 + 运动休闲” 等旅游体验于一体的最美港湾,一幅乡村美、农民富、游客爱的锦绣画卷徐徐展开。三是景区互动。利用该片区紧邻青原交通主动脉 —— 青东公路,是青原区 “两带演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全域旅游示范带)战略中的一颗闪亮明珠的区位优势。坚持以庐陵湾为轴心,辐射带动沿线青原山景区、渼陂古村、陂下古村、东固景区等四个 4A 级景区,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形成红、古、绿交相辉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景区良性互动格局。
“资源 + 资金 + 力量” 一体整合
庐陵湾占地面积约 1200 多亩,片区内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私有财产交织,耕地、林地、水塘、岸线共存。要理清权属、整合资源、综合开发,需要 “资源 + 资金 + 力量” 的一体投入。一是整合资源。秉持 “一盘棋” 发展思想,全面整合区域内各种权属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开发转化。先后整合老船厂、老粮库、富滩林场约 142 亩面积国有闲置房产资源,转化滩涂地、坑塘水面、林地、耕地等约 514 亩集体土地及水面资源,盘活民房、废弃鱼庄、农庄、菜园等一批村民私有财产,打造了特色民宿、越野基地、采摘乐园等业态,实现了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二是整合资金。针对旅游产业政府投入难维系、地方财力不足的现状,采取 “项目资金 + 专项资金 + 民间资本 + 平台资本” 的投入模式。整合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林业水利、发改财政等各类项目资金 9178 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3100 万元,集中优势、形成合力、多元投入,实现了政府小投入、片区大变样。三是整合力量。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资源权属分散、征地拆迁阻力大、用地指标紧缺等问题,创新项目要素保障机制。成立由区委副书记挂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统筹自然资源、林业、农业、水利、财政、发改等要素保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属地政府、所在村及区属国企等力量和人员,全力攻坚土地指标、资金瓶颈、征地拆迁、项目招引等难题。先后召开调度会、推进会 10 余次,有效确保了项目快推进、蓝图快落地。
“企业 + 村集体 + 村民” 一体受益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打造 “点上精美、线上出彩、面上宜居” 的幸福港湾,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普惠共享。一是共享生态效益。为解决片区内环境脏、乱、差以及大部分区域每年都存在内涝灾害的现实问题,一体实施了水系岸线治理、强弱电下地、道路白改黑、高标准农田、巷道疏通及改道、旅游基础设施改造、生态公园等工程。整村绿化面积达 4000 多平方米,完成巷道疏通与改道 8 条,道路 “白改黑” 3000 多平米,防洪等级从每年一淹提升到二十年一遇。实现了从无人问津的 “荒芜地” 到趋之若鹜的 “后花园” 的华丽转变。二是共享经济效益。引导企业、村集体、村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找准自身定位,构建景区与乡村 “命运共同体”。自 2023 年 10 月项目试营业以来,运营公司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 20 万元;项目所在地的滩头村、张家渡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出租、参与业态培育等,每年分别实现增收 9.4 万元和 4.2 万元;村民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工程建设和房屋租赁改造、景区运维,实现 “家门口就业增收”,累计吸纳就业 60 余人次,人均增收约 4 万元。三是共享社会效益。注重景、城、村、人和谐互动,探索实践 “四融一共” 和美乡村建设模式。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和区域交通治理等项目,发动乡贤力量,在乡风教化、产业发展、村庄提升上广泛凝聚群众力量,让群众共商共议共决策,形成了人人齐参与、共管理的良好局面。
启示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在推进庐陵湾闲置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践中,青原区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在充分调查摸排区域内生态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建立资源转化清单,推行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时刻注重与区域内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创新推进 “文化 + 旅游 + 农业” 资源综合开发,推动实现让分散的村落、林地、水系、滩涂、农田等闲置资源转化为生态良好的旅游胜地。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以市场运作为路径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推进庐陵湾闲置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践中,青原区始终坚持 “既不大包大揽,也不一推了之”,在项目功能定位、开发模式、业态布局、管理运营模式等方面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创新 “国资 + 民营” 合作运营模式,植入运营前置理念,通过前期市场调研,找到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巧妙平衡,打造了一个以亲子滨水、美食文化、宿集露营、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广受市场青睐的微度假综合体。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要以共富共享为宗旨
民之所盼,改革所向。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有效调动在微生态系统中长期生活的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群众主动支持、有效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在推进庐陵湾闲置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践中,青原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注重景、城、村、人和谐互动,在统筹考虑政府、企业、社会及群众等各方利益基础上,创新推出了 “地方政府 + 社会资本 + 村集体 + 基层群众” 合作共建模式,让群众共商共议共决策,最终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普惠共享。
(供稿:吉安市青原区委改革办 阮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