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刘亚婷时间:2024-10-16
10月9日8时50分,青藏铁路格库线格尔木西站至河西农场车站区间,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探伤车间的6名探伤工在铁路防护栅栏外正捯饬着一辆黄色的“敞篷车”。“敞篷车”外观酷似卡丁车,学名为RT18-D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由走行部分、检测部分、分析部分三部分组成,能实现双股钢轨轨头、轨腰的全断面无损检测,由于它操作灵活、携带方便、工作效率高,也被探伤车间职工亲切地称为“小黄车”。
9时30分,“天窗”命令已下达,守候在防护栅栏外的探伤职工将“敞篷车”上的各部件探伤仪抬上线路,按照当天作业计划,他们将在“天窗”点内对区间12公里的线路进行钢轨探伤作业。
“大家抬仪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脚下,防止滑倒摔伤”,探伤车间甘森探伤工区长许正军走在最前面,不时向身后的工友叮嘱道。抬上线路后他们迅速对“敞篷车”上所需的各零件开始组装,整台探伤仪的组装只用了短短的5分钟。
“大家抓紧上车、系好安全带,咱们准备出发……”。伴随着“敞篷车”车轮发出“刷刷”声响,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的工作正式开始。
在“敞篷车”的移动的过程中,联结在探伤仪上的笔记本电脑将各种波形尽数显出。许正军聚精会神地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波形,双耳灵敏辨别着各种报警声音,一旁的司机星发源脚下一深一浅地控制着车速,确保“敞篷车”在钢轨上平稳前行,他们密切配合,每走100米都格外谨慎,生怕遗漏半分。
“等等,咱们把车倒回去再核验一边。”屏幕显现出的一处异常波形引起了许正军的注意,到达报警地点他立即跳下车,拿出随身携带的检查镜,小心翼翼地在钢轨底部反复查看,目光不时在屏幕和轨底之间来回切换,不放过一丝疑点。通过对波形的分析后判定说:“问题不大,不是伤损。”这使在坐的几位工友心里顿时轻松了不少。
“轨底是钢轨探伤仪的探测盲区,轨底三角区部位一定要仔细检测,避免漏探误判。”许正军一边认真分析着屏幕上的回波角度和位置,一边向青工何林说道。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线路信息技术科助理工程师胡亚介绍:“双轨式钢轨探伤仪行走系统由电池驱动,整体重量240公斤,能承载4名作业人员,检测时运行速度可达12Km/h,检测率达到95%以上,工作量更是人工精探的4倍,该探伤仪采用轻量化、模块化“智能”设计,在探伤作业时,自行运行,可操作性强,不但能“定速行驶”,还能做到“进退自如”,这使探伤工彻底解放了双腿、探伤作业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11时15分,120分钟的钢轨探伤即将结束,“敞篷车”也圆满完成了今天的钢轨探伤任务。
通讯员:蒙文平 东科力加 (以上图片来自于格尔木工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