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4-10-15
本网讯 10月15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详细介绍了安徽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最新进展。据介绍,今年以来,安徽已18次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和防汛救灾工作,全省各级各部门在安全生产领域的政治站位不断提高,责任措施进一步压实,成效显著。在2023年度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中获优秀等次,得分位居全国第六。
安全生产实现“两降三无”
今年以来(截至10月14日),安徽省安全生产实现了“两降三无”: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26.8%和21.3%,期间未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消防火灾事故以及重大森林火灾事故。今年汛期,面对先旱后涝、南涝北旱的复杂状况,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流域均出现了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团结一致,成功应对了黄山等地突发洪水险情,有效保障了长江、淮河、巢湖等重点区域的安全度汛,确保了重要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并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
建立全覆盖督察体系,推进改革创新
为深化安全生产治理机制,安徽创新性地开展了安全生产督察工作。自今年起,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对全省16个市及其省直重点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进行为期5年的周期性督察,其中前3年实现全覆盖,后2年进行“回头看”。截至目前,已完成对池州、宿州、芜湖、合肥、阜阳、滁州等6市以及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首批督察任务。
此外,安徽省安委会还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督导,每季度对全省16个市进行全面指导服务,已累计完成4轮督导,整治各类隐患超过4000项。同时,省安委办持续开展明查暗访活动,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制作专题警示片,以此强化警醒提醒作用。此举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三位一体”的监督检查模式,实现了真督实查、闭环管理。
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齐抓共管
安徽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将其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为此,省委、省政府将安全生产纳入省辖市季度工作评议范畴,并由省安委会设立专项领导小组,负责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相关部门还制定了《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责任清单》及《实施意见》,明确了省直45个部门的256项安全生产职责。
安徽省安委办定期向各市发送工作提示函,及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今年以来,发布预警提示15次、制发警示通报15件,督办重大事故隐患1257个,并对11起事故进行了提级调查和挂牌督办。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强调预防为主
安徽始终将预防工作置于首位,力求从全局出发,从根本上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保障安全。为此,建立了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核心的防控体系,通过对过去8年事故规律的深入分析,形成全省安全生产“1+4”分析报告,并绘制了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图谱。目前,已在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等37个重点领域实施了专项治理,共整治重大事故隐患9981项。
同时,针对群众身边的各类安全隐患,安徽还启动了消防“生命通道”、房屋建筑、电动自行车等多项专项整治行动,总计消除安全隐患42.9万个。
健全支撑保障体系,夯实基础建设
安徽注重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的改进,推动本质安全建设。截至目前,已改造企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工艺5.3万项,建成了城市生命线、尾矿库、危化品等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并及时响应处置预警信息47.7万余次。
此外,安徽还加强了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应急通信网络和视频指挥调度系统的贯通,提高了灾害现场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修订《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强化了重点行业领域、新兴领域以及高风险作业活动的安全监管措施。
厚植安全文化,坚持基层导向
基层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安徽特别注重基层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专题调研,形成《关于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调研报告》上报省委,并积极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试点项目,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加快基层应急组织建设步伐。
与此同时,安徽省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将“案例教育法”引入到“五进”活动中(即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并举办“安全生产月”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和应急常识。把企业负责人、从业人员作为安全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据统计,省级层面已培训矿山企业负责人355名、化工和危化品企业负责人740名、燃气企业负责人914名、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80名,带动全省培训企业负责人47.17万人次。(华焘 保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