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温美香时间:2024-09-20
宁都县聚焦农村乡土优秀人才开发不够、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荣誉感不强等问题,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建立选拔管理、培养使用、长效激励机制,有效发挥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贡献。
建立定期选拔机制。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指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农机、加工、销售、制造等相关产业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或经营活动中取得明显成效、贡献突出的农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每3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不超过10名。选拔按照个人自荐或村委会推荐、乡镇初审、专家评审、组织考察、审批公示的程序产生,结果以文件形式向社会公布,并按规定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切实提高乡土拔尖人才荣誉感。至目前,全县已开展三届选拔活动,共命名农村乡土拔尖人才18名。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按照一人一档,登记基本情况、技术特长、技术成果、培训情况、发挥作用等信息,分批管理。每批管理期三年,管理期满,重新组织选拔,符合条件的可连选连任。每年年终对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现实表现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当年评先评优和下一批推荐选拔的重要依据。管理期内出现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等负面行为的,取消拔尖人才资格,树立鲜明的人才评价导向。
建立培养使用机制。在教育培养方面,由县人社部门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农、林、水、果业、城建等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同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建立“一对一”联系帮扶机制,加强业务和技术指导;组织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培训,掌握新技术、新成果;对有培养前途的及时选送到大(中)专院校进行学历教育,使他们成为精通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技术的高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在使用人才方面,依托竹笮高标准蔬菜基地、会同乡脐橙种植基地、宁都技师学院等实训基地和培训学校,定期组织乡土拔尖人才向农户开展个性化培训、专业技术指导,并通过建立“传帮代”机制,大力挖掘培养更多乡土人才。近三年累计培育乡村产业工匠1822人次、乡村产业人才1000多人,辐射带动超过3万余人从事特色产业。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落实福利待遇,将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纳入E类(行业急需紧缺人才)范畴,管理期内每人每月享受1000元人才津贴,在购(租、建)房、个人所得税、交通出行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发放补贴,畅通低学历人才享受政策通道。给予职业发展激励,对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在职称晋升、成果申报、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优先考虑或减免费用,具备条件的优先推荐或提名为农村干部以及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营造乡土人才实干创业、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供稿:宁都县委改革办 温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