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黎金亮 刘勇君时间:2024-08-28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 “我始终相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创新,我们不仅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创造经济价值。”高田镇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高田镇地处石城县东北部,镇辖内石城贡米种植面积超千亩。在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当下,如何做足鱼米共生文章,实现“两山”转化,成了党和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奔向美好新生活的重要课题。高田,正在把良好生态作为最强优势和最大潜力,蹚出一条鱼米共生致富路,种起美好生活“摇钱树”。
党建引领,推动“两山”转化。近年来,高田加强党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党委主抓、政府主推、部门助推、村级实施”的工作机制,探索和优化“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模式,构建起石城贡米、稻花鱼、七叶一枝花和山地鸡等为主的循环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种养、生态旅游、农产品展销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频共振。目前,公司已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基地,流转农田、林地近2600多亩。该公司将土地利用率提升120%,每年每亩可增加收益3250元以上,单位面积产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林下土地空间赋能效果更加良好。高田镇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取了“五项统一”(统一种子、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包装销售)的发展规则,充分保证了最终产品的生产质量。2023年产值达3800万元,带动农民520多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产值预计能达到5000万元。
统战助力,化劣势为优势。山区耕地由于大部分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无法实现大面积机械化操作,劳动和运输成本高出平原地区几倍甚至几十倍,大米价格无法与其竞争,农民所付出的劳动和收入完全不对等,这也是山区农田大面积荒废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困境,新乡贤吴金文另辟蹊径,“既然山区的普通水稻和平原水稻没有竞争力,那我们就做优质水稻!”高田公司成立了江西石城稻鱼科技小院,充分运用山区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与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长江大学三家高校单位签订了研发项目合作协议,主要包括水稻育苗、鱼苗孵化、选纯提优、提高品质、增加产量等项目。借助高校科研力量,依托稻鱼科技小院,“石城贡米”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大提升,开发了从几块钱/斤到几十块/斤、几百块钱/斤的系列产品,核心区水稻甚至可以卖到260元/斤。在种植水稻的基础上养鱼或养虾还可以增加近1500元/亩的产值,巧妙地将山区资源劣势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
科技赋能,引领鱼米共生新篇章。在发展山区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稻渔产业的传统施肥方法极其不合理,不仅浪费严重,而且污染了下游水源。这是因为传统施肥方法是将肥料撒入田块中,随着灌溉水的更换交替,肥料也会随之流向水源下游,并对下游的水源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带领团队尝试过多种方法,经过反复实验论证后,最终选定了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刘宗超院士推荐的吸附式纳米水稻肥料。这种肥料不会因水流而流失,可持续发挥肥料效果,有效实现“两降一提”(降低化肥用量,降低农药残留、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效果,旨在帮助当地农户掌握先进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升级。
下一步,石城稻渔科技小院将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长江大学相关专家团队,引入专业人才队伍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小院”的挂牌、统战力量的加持,将持续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积极开展农业领域科技创新,通过专业教学、课题研究、农技服务等,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农业技术推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石城县农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和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供稿:石城县高田镇 黎金亮 刘勇君)